高糧價卷土重來 中國恐難獨善其身
近日,國際部分糧食品種價格再創新高。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發布最新報告,糧食價格指數已經達到1990年以來的名義新高,在過去半年的時間裡價格上升了32%,甚至超過了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面對全球糧價持續走高的趨勢,中國恐怕也難以獨善其身。
糧食屬性“金融化”
雖然電影《2012》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近年來人們能夠明顯感受到地球的異樣變化,全球極端惡劣天氣正明顯增多。2010年,俄羅斯一場大火成了本輪農產品大牛市的導火索。雖然目前大火已熄,牛市得以降溫,但是當前阿根廷旱災、澳大利亞洪災、北半球低溫又給市場扔出了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這些災害對全球糧食供應或將構成嚴重威脅,這種隱憂也成為推動後期糧價上漲最主要的可能性因素。
另外。流動性泛濫正在成為一個長周期、全球性的經濟現象。美聯儲兌現了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油價、金價等大宗商品價格均大幅上漲,輸入性通脹壓力達到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高點。這一年游資身影頻繁現身,流動性泛濫背景下的糧食屬性“金融化”成為推高糧價的最大推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隨著生物能源發展的不斷推進以及糧食作為商品在資本市場中的運作,糧食“金融化”的屬性越來越明顯和突出,與金融市場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糧食期貨在一定時間內被大量熱錢肆意炒作,不僅放大了糧食的實際價值,同時也加劇了糧食本身供求關係轉變的不確定性和糧價的波動性。
國際影響將不斷衝擊國內糧價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以不到全球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糧食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在國際糧價高企的時候,要保持中國糧食價格的穩定和供需的平衡,關鍵的著眼點還是在國內。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實行高度自給的糧食安全政策,但是仍有部分糧食產品依賴於國際市場,中國2010年的糧食進口量顯著增加。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份,中國穀物進口量達到551萬噸,同比增長106.3%。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劇,雖然2010年中國大部分糧價漲幅與國際市場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如果進口量仍繼續增加,則國際影響將會不斷衝擊國內糧價。
我國糧價須謹防輸入性壓力
保持糧食價格基本穩定,我們的有利因素不少――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2010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消費繼續穩步增長,產需總量基本平衡;此外,我國糧食庫存處於較高水平,2010年地方儲備糧和食用油儲備分別比2005年增加26%和208%。
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的市場都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國際市場形成的漲價預期,將通過金融市場的傳導,影響到我國市場。而國際糧價上漲的預期,更是將對我國糧食市場產生重要影響。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糧食惜售、屯糧現象便是這種影響的體現。而一旦出現惜售和屯糧的現象,則勢必引發糧食價格的波動。
因此,在當前情況下,國家應增強儲備糧的投放力度,果斷出手干預市場,防止糧食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此外,國家除了繼續完善拍賣糧食出庫政策之外,當前應該完善定向銷售政策,以生產規模、市場占有等關鍵指標為主要參考,擴大企業參與範圍。(來源:新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