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成都晚報文章說,一件普通T恤的背後隱藏著哪些犬牙交錯的利益關係?由一件T恤折射出來的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主義傾向如何改變著這個紛繁雜亂的世界?
嚴格意義上講,書中講述的T恤,單指美國人所穿的T恤。美國喬治敦大學麥克多諾商學院教授皮翠拉.瑞沃莉意在揭示,穿在美國人身上的那一件件T恤,背後隱藏著的變遷史、貿易過程、利益合作鏈上各方之間的利益關係,由此來為人們說明自由貿易、貿易保護主義、勞工保護、轉基因物種等重大命題的真相。
按照皮翠拉.瑞沃莉的叙述,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包括六步:第一步,製作T恤等服裝的原料棉花,從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棉田收割,賣給美國棉花貿易商;第二步,美國貿易商將商品售給中國為代表的紡織、服裝生產企業;第三步,做好的服裝再由中國企業,以低廉的價格輸送到美國沃爾瑪等銷售商;第四步,沃爾瑪將T恤賣給美國消費者;第五步,美國消費者將舊衣服低價或無償,處理給慈善組織、舊衣貿易商;第六步,美國舊衣貿易商,開展T恤等服裝的二次銷售,對象是非洲多個窮國的消費者……
用碳足跡、水足跡等工具測量,如此一個經濟旅程,可以說是不環保的。近年來許多倡導低碳節能的書籍,已經注意到“原料出產-工業品製造-銷售-使用-回收”鏈條過長、過於繁複,倡導“本地化消費”。這類倡導,當然會被日漸凋敝的美國等發達國家紡織和製造行業人士視為福音,在美式貿易保護主義無法再給他們提供更多保障的情況下,打“低碳”牌,既時髦,還更有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