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
中評社香港3月5日電/英國《金融時報》3月5日載文《真的民生不能靠政府施舍》,摘要如下:
從3月3日開始,中國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全體會議將在北京熱熱鬧鬧地展開10多天。對於這場被簡稱為全國“兩會”的重大國事活動,各界人士心態迥異。普通民眾希望它成為反映呼聲、爭取利益的機會,官員期待在這裡展現個人能力並得到更高領導的賞識,既得利益者則借助這個機會加緊博弈以期獲得更多利益。
對於今年的“兩會”,儘管民眾有了更多批評和不信任,但根據中國的公共政策安排進程,在“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有關未來5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畢竟要在這次會上得到體現。一個讓人略感欣慰的動態是,執政黨維護政權穩定、民眾期待利益分享、利益集團試圖平衡利益分配機制等多方利益訴求,形成了一個“公約數”——民生。而從表面上看,“民生”也的確成了本次“兩會”的熱點話題,我們從中國媒體的報道中即可看出端倪。
什麼是“民生”?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認為,民生就是民眾的生計,它既包括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生存、健康以及溫飽問題,也包括物質層面符合社會發展水平的幸福需求,如幸福生活的需要,還包括精神層面的尊嚴問題,如免受侵犯自由的權利、公平生存與生活的權力、自我決定命運與秩序的權利,等等。
在中國,對民生的不同理解,可以派生出各種不同的民生觀,如溫飽民生觀、享樂民生觀、尊嚴民生觀,等等。
長期以來,就一直有人說,中國人的最大問題就是生存問題和溫飽問題,其潛台詞和隱藏邏輯就是:只要解決了基本生存和溫飽,中國人的人權就有了保障,中國的民生就很好了。
而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貌似有理並欺騙了很多善良百姓的論調。有言道:“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道出了人的價值,也應該成為民生的基本教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