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美國的推動下,台灣地區也完成了所謂的“民主轉型”。本質上,台灣地區的民主是在美國壓力之下強加進來、不得不為的結果,因此也可以說是一種依附於美國的民主。時至今日,在台灣,民主的形式雖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民主的品質卻不斷惡化,以至於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把目前台灣現行的所謂民主稱為“惡質民主”。例如,社會撕裂,族群關係緊張,公民理性缺失,一些民眾和社會團體以所謂“民主”為擋箭牌,公然藐視司法,動輒暴力相向,侵犯他人權利。即便最能體現台灣民主化成就的選舉制度,在現實政治生活中表現得更多的也只是其工具意義而非價值意義,台灣人民似乎並沒有足夠的福氣盡情享受這一成就,在某種程度上還被其支配,以至於有學者不無痛心地指出:“這(民主化)是一只潘多拉盒,飛出來的是一種叫做選舉的鬼魅,它的邏輯與精神即是毫無節制的權力爭奪,滲透到幾乎是台灣社會的各個領域,選舉與非選舉時期皆然。……或者可以換個比方:現時期的政治狀態其實是身穿藍綠球衣的作為美式足球球員的政治人物對失控的權力之球搶成一團,背景則是因過度興奮而被愚蠢化的媒體與觀眾。”(許開軼:《解析“台灣民主”的困境》,《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4期)簡言之,民主在台灣地區的發展已經被嚴重扭曲,形式的進步遮掩不了民主內涵的蒼白和民主品質的惡化。
從民主的產生和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擴散來說,大致可分為內生型民主和外生型民主。內生型民主較穩定,如英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因為內生型民主是一個國家自身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的產物,各方面的國家制度建設比較完善,有能力適應日益變遷的政治環境。外生型民主的產生受外來因素(主要是西方)的影響很大。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民主甚至完全是西方輸出的結果。外生型民主之所以不穩定,一是因為缺乏基本的國家制度,二是因為社會經濟和文化層面不能對民主提供有效的支持。(鄭永年:《亞洲民主亂象讓中國引以為鑒》,《國際先驅導報》2008年7月21日)
從現實來看,外生型民主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的階段性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如日本,雖政局穩定,但20多年來,日本首相走馬燈似地頻繁更換,以至於在國際政壇上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換相”現象。毋庸置疑,頻繁“換相”現象在一定意義上折射出了西方所謂“議會民主制”的弊端,如政府的政策連續性不夠;在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會導致政局混亂甚至流血衝突,如泰國,其政局常常因為軍方發動政變而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造成上述亂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顧國情,片面推行民主改革,導致民主過度與民主過早是其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