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地震是有經濟上的“破窗效應”的,但是,日本核洩漏這個“窗戶”破得太大了,乃至整個日本的生存環境都遭到了威脅。如此一來,不僅是國際金融資本面臨著如何從日本安全撤離的問題,一些日本的金融資本,不僅不願意回到日本“勤王”,也將不得不考慮,到國外去落地生根。
在地震之初,日元曾經一度暴漲,因為國際市場普遍預期,在海外的日元資本將撤回本土,以進行地震後的重建,乃至7國集團不得不出面干預日元。但是,自從日本核洩漏事故一發不可收拾之後,日元卻開始了一路疲軟,7國集團的干預也早已停止。日本股票市場也沒有起色,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一般而言,股票市場會提前6個月反映該國經濟的未來,如此看來,日經指數在3月份大跌之後的繼續低迷,實際反映的是,世界各國資本對日本經濟震後重建信心的低迷。
評論員認為,當前世界資本市場對日本未來的看法,必然會反映到世界政治上,具體而言,它會反映到一些相關主要大國的對外政策的變化上。下面再看兩條消息……
【美國擔心核危機惡化,更擔心中國受益日本產業轉移】
●日本高科技產業大轉移:戰略性躲避中國內地
《中國經營報》4月15日報道: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台灣,這些與中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都將在日本震後產業大轉移的過程中受益。尼康等日本電子產品製造商已經明確表態將在東南亞某些區域增加產能。可是,作為日本海外最大的產品銷售市場,中國內地卻被戰略性地排斥在外。
戰略性避開中國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產業規劃過程中最深刻的考量:不能失去中國市場,所以圍繞著中國周邊布局;不能放棄日本製造的高端定位,所以不能把產品打上“中國製造”的標簽。“中國製造”升級被寄望很高的促進因素之一,就這樣眼睜睜地溜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