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究竟刺痛了哪根神經
結合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近來連續減持美國國債的事實,市場將美國政策層面對標普調降行為的過激反應理解為“美國國債保衛戰”。但正如大多數專業人士的判斷,美國國債的投資價值無需“自我辯白”,標普的舉動並不會對美國國債的市場地位和投資前景產生明顯的實質性影響,原因有五:
其一,標普行動的代表性令人懷疑,畢竟其看淡美國國債的觀點並不是國際評級行業的一致看法;其二,標普行動的純粹性令人懷疑,畢竟在金融危機中飽受非議的國際評級公司一直都有證明其“存在感”和“正義感”的潛在衝動;其三,標普行為的時效性令人懷疑,畢竟美國債務存量大、增量多、占比高的事實長期存在;其四,標普行為的操作性令人懷疑,畢竟除了美國國債,全球可靠的投資標的除了已衝破1500美元/盎司大關的黃金外,所剩無幾;其五,標普行為的專業性值得質疑,畢竟相對於美國正在復甦過程中、屢有超預期表現且韌性頗強的實體經濟而言,美國長期負債依舊不失可持續性。
那麼,標普到底刺痛了美國政策層面的哪根神經呢?其實,在筆者看來,標普這一舉動於不經意間搗毀了美國“相對寬鬆”財政政策的掩體——標普的兩大調降理由直刺其痛處:美國存在巨額預算赤字,且政府改善財政狀況的能力缺乏透明度。前者意味著美國在全球財政鞏固大潮中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性舉動,後者則意味著美國對於財政鞏固可能也沒有真實的積極性。
標普的行動無意間將市場對財政鞏固的關注點從歐洲轉向了美國,但遺憾的是,市場對通脹風險的關注點依舊集中在加息不斷、提高準備金率不斷的新興市場陣營。
“雙鬆”政策還將延續
實際上,美國“雙鬆”政策搭配在不同層面均有體現,只是未能引起市場的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