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軍事打擊利比亞,以圖推翻卡扎菲政權。美國一手策劃倒卡行動,先是推動阿盟、法英發難,促成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後又幕後指揮,讓法國打頭陣,實施對利空中軍事打擊,3月31日將在利設禁飛區的指揮權交由北約執行,以此達到既將北約推向前台、避免自身陷入利比亞戰爭泥潭,又搞垮卡扎菲的一石三鳥的目的。在此情況下,“奧巴馬主義”應運而生,“它具備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人道主義的出發點保證了美國軍事行動的合法性;其次,這種軍事行動,應該受到嚴格限制,尤其不應該涉及地面部隊;第三,軍事行動必須是多邊的,其他國家應該在可能的時候,分擔責任,並占據主導地位”。但“奧巴馬主義”在利實驗田裡有些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甚至腸梗阻。因為西方聯軍對利的狂轟濫炸有違安理會1973號決議的初衷,是對人道主義原則的恣意踐踏,是對利內政事務的嚴重干涉,從而受到了許多國家的譴責和反對。儘管如此,美國欲以此道,武力干涉地區其他國家內政,特別是對叙利亞、伊朗、蘇丹予以“警示”作用。
第三,默認巴林“維穩”模式。自2月14日,巴林局勢動蕩後,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仍予往訪,以示支持。與此同時,美國對海灣合作委員會的半島之盾部隊開進巴林,並同巴軍警一道驅散示威者的舉動,置若罔聞。一位美國官員說:“從巴林開始,奧巴馬政府朝著穩定重於多數決定原則的方向調整了幾個檔次。大家都意識到,巴林太重要,所以絕不能垮。”(美國《華爾街日報》,2011年3月5日)英國廣播公司網站載文指出,美國中東政策將“私利”擺在首位。因為“巴林和也門是美國的盟國”。
第四,為沙特等君主制國家“支招”,推動其進行政治改革,以緩解來自地區動蕩的衝擊波。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奧巴馬政府正逐漸確定一項中東戰略:幫助願意改革的長期盟友保住政權,即使這意味著剛剛受到鼓舞的中東民眾對於全面民主的要求可能不得不繼續等待;美國不會馬上推動政權更迭——就像它在埃及和利比亞不同程度所做的那樣——而是會呼籲從巴林到摩洛哥的示威者與現任統治者合作,實現某些官員和外交官所說的政權改變。新確定的方針將有助於放慢政權更迭的步伐,避免更多暴力事件(這也是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而且也有助於維持重要的戰略聯盟。近來,各國大都採取措施,進行改革,尤其是改善民生。比如,2月23日,沙特國王阿卜杜拉由美國回國的當日,即宣布向沙特“發展基金”注資400億里亞爾(約合107億美元),用於幫助公民買房、成家和創業,並為政府職工增加15%的生活補貼和向青年提供一年的失業救助。3月18日,路透社利雅得報道,阿卜杜拉國王今天宣布,再向他的國民發放幾十億美元的福利並增加安全保障……法令包括增加福利、提高包括軍隊在內的公務人員的獎金及大規模興建住宅。此外,科威特予以每戶1000第納爾(約合3500美元)的補貼;巴林向每戶發1000第納爾(約合3000美元)的紅包。約旦政府宣布撥專款2.83億美元,用於提高職工和退休人員的工資和退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