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4月10日晚間,市場就流出了兩個3月份CPI“傳言”版本。有機構的經濟學家表示,我們在13日得到兩個消息。一個是5.8%,另一個是5.4%。因為通脹數據對市場存在影響,所以我們不排除這些傳言是故意散播的可能性。
從2008年開始,每年都有CPI數據提前洩露的傳聞,這已成了影響我國經濟安全和統計部門權威性的一顆“毒瘤”。每次數據提前洩露事件被曝光,有關部門都要表示“嚴厲譴責”,但此後卻難見任何調查結果公布,也沒有涉事官員被處罰。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對於普通公眾而言,這個數字不過是反映了我們的物價感受。但是,對於金融市場而言,提前獲得這些數據,或者有意洩漏這些數據,往往意味著能夠得到真金白銀的利益。
在4月14日,香港媒體提前曝光內地經濟數據後,全球金融市場也因此激起了陣陣漣漪。路透社當日《外匯動態》新聞的標題即《美元挫跌,洩漏的中國經濟數據激發風險偏好》,該報道稱,美元指數DXY挫跌至近16個月低位,此前洩漏的中國經濟數據略勝過分析師預期,推動歐元兌美元升至1.45美元附近。
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這些消息洩漏的前後,市場都發生了較大的波動。有金融業界人士分析說,如果有機構利用這些數據在市場套利,普通投資者將蒙受巨大損失。事實上,在包括新加坡、德國等在內的許多境外市場上,都有中國指數在期貨市場上市;如果在中國拋售A股,在境外做空中國指數,那將能夠成為A股暴跌的真正贏家。數據洩密事件牽扯的利益糾葛已經越來越大,這可能也是高層決心嚴懲數據洩密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