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即使這樣,中日韓自貿區的誘惑依然是無法抵擋的。三國經濟加起來全球經濟近20%份額的總量,15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還有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形成的成熟經貿關係。這一切都意味著三國自貿區是一個可以迅速整合且開發成本低、收益預期高的共同經濟空間。建立三國自貿區在理論上是一個比任何其他選擇都更穩妥和可行的選擇。
實際阻力究竟有多大
如果從最直觀的角度考察,我們發現中日韓三國經濟關係一直沒有上升到制度層面,大量替代性選擇的存在是其主要原因。無論是10+3(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體制還是世貿體制,中日韓已經習慣於在一個更為廣闊也更為多邊的環境下處理彼此間經濟關係。它意味著三國間經濟合作缺乏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制度設計。
在具體的經濟關係中,中國可以為日韓經濟提供巨大市場空間,而美國同樣可以為日韓企業提供市場空間;即使美國與中國市場的產品結構並不重叠,印度似乎也可以起到替代中國市場的作用。同時,中國在技術與資金引進方面也可以用美國和歐洲來替代日韓。遵循“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古訓,每個國家都要玩多元選擇的遊戲保障本國經濟安全,這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替代選擇策略長期以來已經發展到刻意削弱和限制彼此依賴性的程度,這就使三國間的經濟交往經常會服從於多元選擇的戰略安排,進而受到其他國家反倒不會碰到的阻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