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日韓之間會存在這樣一種不利於自貿區發展的政策慣性?很多經濟學者將自貿區理解為單純的資本、人員、技術與服務的跨國發展,還有很多人迷信自由貿易會對各國政治制度安全與運作模式產生強大的塑造(外溢)作用。這些理解可能忽視了自由貿易的另一種屬性:自由貿易是一種經濟安排,但它更是一種政治和社會意義的選擇。自由貿易所打開的國門最終都會導致民族間、制度間、文化間的碰撞與融合,而它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又會反作用於自由貿易、決定它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
中日韓三國中個別政府尋找多重選擇,長期不肯給予三國自貿區發展以優先考慮,這在經濟學上不明智的,因為它不符合效率與效益最大化原則。但它在政治與社會層面又是理性的,因為三個社會目前大概也無法形成這樣的絕對共識,即我們願意彼此離得如此之近。不經濟的規避自由貿易行為卻符合社會心理期待,這是一個三國政府在未來亟待解決也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
日本所遭受的地震、海嘯、核輻射災害,以及這些災害在東北亞地區的擴散,確實為我們重新認識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空間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謂的近鄰並不是指地理距離的遠離,而是指涉心理與社會距離的遠近。現在契機出現了,三國政府的努力是否能夠真的拉近三個社會的距離呢?
目前的東北亞三國,在經歷了長期高速增長期後,幾乎都面臨著嚴重的經濟社會轉型重任。守望相助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我們不得不面對許多過去就有現在也不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走向自貿區的現實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