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結束之後,世界上已經極少有人相信計劃經濟能與市場經濟抗衡,中國人更不信。生產的低效、科技進步的緩慢,甚至生活的無聊,都是計劃經濟的死穴,就連最左的左派也很少有人情願過那樣的日子。如果現在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國進民退,結果必然是企業家紛紛移民國外,產業升級陷入停滯,經濟增速放緩到零。最終的結果,將是中國像蘇聯一樣,投入殺雞取卵的惡性軍備競賽,然後毫無懸念地被美國拖垮。
不過,制度的競賽跟國家的競賽一樣,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民主和市場化在長期來看肯定是任何國家的最好選擇,但短期內的競爭也未必不重要。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功,恰恰讓中國有了短期投機的機會。當國際經濟還能運轉的時候,中國完全可以像危機前的美國人設想的一樣,充當G2之一,以共治的方式參與國際經濟議程;但如果美國有一天陷入1929年級別的大蕭條,中國也完全可以“落井下石”,回到過去,發揮計劃經濟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運行的優勢。在一段時間裡,零增長的中國將戰勝負增長的美國,並且通過占領市場、收購企業、引進技術等“抄底”方式大大縮小兩國的差距。最後,也許中國會在美國復興的同時,發起第二次改革開放,回到現代。
此前的歷史上,蘇聯也曾利用“抄底”推進自己的工業化。但在經濟規模、吸收先進技術的能力、制度轉換的靈活性等方面,中國都不是蘇聯所能相比的。所以,假如中國“抄底”,那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挑戰之一,美國必須盡全力阻止其發生。問題是,中國在此前就已經強大到了難以被懲罰的程度,美國想防備中國“抄底”,就必須全力控制和改造自己的經濟,使之可以持續地發展。但問題是,美國想往中國的方向走一步,比中國向美國方向走十步都難。在改造取得成功之前,美國是很難像過去一樣輕鬆地度過大危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