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苯丙胺在亞洲的流行,與這一地區經濟高速發展有關。上世紀末以來,亞洲各國經濟繁榮,降低了交通運輸成本,加快了人員流動往來,同時產生大批熱衷於消費的中產階級,為毒販提供巨大的新消費群體。
與傳統毒品相比,甲基苯丙胺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接受度。在許多人眼裡,鴉片透著一股“陳腐”氣味,好像只有落後山區部落裡的“老朽”還在吸食;海洛因又似乎是失敗者的“專利”。相形之下,服用甲基苯丙胺可謂一件“潮事”,在年輕人中尤其盛行。這令各國政府甚為擔憂。
甲基苯丙胺價格便宜,製作簡單,而且生產隱蔽,不易被衛星發現。“你可以輕易鎖定野外罌粟種植地,但要發現一處生產甲基苯丙胺的實驗室卻要難得多,因為它可以在兩個小時內被拆除並轉移,”美國毒品管制局官員托馬斯.帕斯誇羅說。
近年來,“金三角”地區搜繳到的甲基苯丙胺數量驚人。以泰國為例,2009年,警方共搜繳到2700萬粒藥丸,2010年約4000萬粒,增幅幾近50%。“你今天搜繳200萬粒,毒販子明天又會生產1000萬粒,”泰國皇家警察局緝毒局高級官員素猜.欽達瓦尼奇說,“這項工作永無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