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秘書因統計數據洩漏被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28 17:14:35  


 
  數據獲利者

  實際上,一些國外機構提前拿到數據,但並不公布,而作為媒體的路透社是一個例外。

  在近兩年中,路透社曾七次精確“預測”到中國CPI數據。這七次報道中,路透社均使用了“消息人士”“官方消息人士”“官員”或“一位關鍵部門的中國政府官員”等語言來顯示其數據來源,而6月8日的CPI數據報道中,首次使用“路透最新調查顯示”的消息來源。

  外資機構“精准的預測能力”同樣令市場側目。2007年5月下旬,有關提高印花稅的傳聞由外國投資機構提前透露,精確到“證券交易印花稅率由1‰提高到3‰”。5月30日,財政部公布的印花稅調整信息證實了這一傳聞。

  另一著名的“預測”案例發生在2008年8月。摩根大通經濟學家在發給客戶的報告中稱,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一直在考慮一項總金額為人民幣2000億元-4000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並可能於年底前放鬆貨幣政策。此後,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如期出台。

  曾供職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國有投資機構不要與海外投行交手,“因為投行在某些方面比摩薩德還厲害,能拿到摩薩德拿不到的東西。”

  此次宏觀經濟數據洩密事件,亦不乏外資機構的影子。接近辦案人員的人士透露,此案洩密很深的原因之一,即有國外機構牽涉。

  澳新銀行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分析師透露,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對於經濟數據相當敏感。尤其是CPI等經濟數據,直接關係到債券市場收益率的變化,如果提前得到經濟數據,就創造了一個投機性交易的機會。

  據其介紹,投資者可以利用提前獲得的數據,在與市場預期的差異間獲利。可以觀察,在宏觀數據將要公布的前三四天,交易員、券商就可能依靠他們的渠道拿到數據,並在內部流傳。“有些數據甚至來自海外,有時候通過郵件、短信,有時候通過博客或者與客戶聯絡的內部信息系統。”

  可資參考的市場現象是,當月宏觀利好數據發布之時,股市反會下跌,宏觀數據差了,股市反會上漲。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利空出盡”或者“利好出盡”,其實不是,而是投資者等消息明朗之時已經出局,等數據一出來,賺一筆提前撤退。

  另外,國外數據一發布就有公開的權威解讀,政策和市場的方向就明朗了。而中國的數據出來,少有權威人士和機構公開解讀,反倒成了“政策市”。

  “數據可以告訴誰,告訴到哪一層面,把握什麼度,沒有嚴格的界定。其實對我們研究宏觀經濟的學者來說,提前幾天知道數據沒有多大意義,也沒有什麼利益。”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但是對一些投行、券商,可以提高公司市場占有率,提高首席經濟學家或分析師的聲譽和排名。這個與分析師的工資、待遇、地位相關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