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媒體觀察:真實的印度在成見之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8 00:13:41  


印度寶萊塢號稱“世界最大電影生產基地”,每年大約生產900部電影。圖為寶萊塢影片在孟買上映。
 
  正因如此,不少中國人對印度的判斷依然很容易失之輕率和表面化,無論是對習俗、文化、國際關係還是國內體制。不過,這些判斷在更深一層的接觸和觀察之後,就會改變。

  印度是一個有著多元宗教的國度,習慣“大一統”的中國人是難以想象的。著名的印度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在《善於爭鳴的印度人》一書中提到,印度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和猶太教等多重宗教信仰,僅在印度教當中,信仰的神祇就多達3.3億(印度超過80%的人口是印度教信徒)。此外,這個國家還有23種官方語言。要保留和尊重這麼多的宗教和信仰,就必須保留和尊重長久以來的一些習俗,即便它們看上去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對於前述中文網絡上廣為傳播的“恒河浮屍”,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的印度人B.辛格先生向記者解釋說:“我的祖父去世之後,骨灰撒入恒河。這是我們的習俗。”另一方面,印度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中國有大批的擁躉,如在過去幾年中,印度大師克裡希那提關於修行的經典書籍在中國城市裡流行,讓人想起1990年代瑜伽在中國的風行。今年5月,北京將舉辦慶祝印度詩人泰戈爾誕辰150周年的紀念活動。歷經高速城市化的中國人開始重新看待印度的宗教,中國一位著名記者在印度旅行了一個月之後,對記者總結道:“這是一個有信仰的國度,對比中國社會的喧囂和浮躁,印度人的心態十分平和。”

  看待地緣政治時,中印雙方依然都存在“零和遊戲”(一方所得正是另一方所失)的思維習慣,這是冷戰的遺產。中國《環球時報》2011年4月份報道印度的時候,用“印(度)……將(中國)區域互動當做戰略威脅”的措辭,批評印度對於中國的戒心。印度前駐華記者艾蓓(Pallvi Aiyar)對記者說:“能源問題導致的印中競爭是‘結構性’的,何況兩國還存在領土爭端。”

  但“零和遊戲”遠非中印之間唯一的關係。中國媒體和網絡上,批評印度聯合美國(或者日本)制衡中國的聲音不絕於耳。印度駐華大使蘇傑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印度和中國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他用一句簡單的話總結了網上流行的冷戰思維:A和B聯手針對C,或者B和C聯手針對A,這種合縱連橫的戰略手腕如今“都是一些老套的思路”。在2009年年底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上,中國就和印度攜手合作,組成了獨立於西方世界之外的“基礎四國”,致力於改變西方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制訂的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遊戲規則。在海南三亞剛剛結束的“金磚五國”峰會上,中印共同提出改革全球治理機制、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籲。艾蓓對於目前中印關係的總結更加清晰:“我覺得,現在世界發展的趨勢是鬆散化。你可以在這個領域跟此方結盟,然後在那個領域跟它競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