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海軍大校:首艘中國航母秘密命名 不再叫瓦良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2 13:36:18  


 
  今年4月14日,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就“瓦良格”號的性能及戰鬥力等問題進行了點評。“這艘艦,我們可以概括說非驢非馬。”尹說。

  尹卓分析稱,“瓦良格”號的常規動力系統,影響了其作戰能力,“至少整個編隊補油要8-12個小時,這12個小時是沒有作戰能力的”;而更重要的失誤是“瓦良格”號選擇了滑躍起飛的方式,不能帶預警機。“這個平台實際上什麼都不精,雜而不精。”尹卓評價。

  “對於首艘航母,我想還是要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鄭明說,在經濟上,出於研究開發、設計製造到維護保養等需要,可能需要投入很大費用;在技術上也可能不完美,要爭取“費效比高,以相對小的投入可以取得更大的軍事技術效益,航母的戰略作用並不亞於‘兩彈一星’;這種戰略作用遠非經濟賬所能計算的。”

  “航母的重要意義不是性能好或者差的問題,而是從無到有的問題。”李傑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如果要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瓦良格”號肯定是還有差距的,但是跟其他擁有航母的中小國家相比,“這艘航母不算落後,當然,我們也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

  亮相

  在中國軍方首次證實正在建造航母前,關於“瓦良格”號的報道已不時見於海外媒體。

  “以前未證實,可能是認為時機不成熟。”鄭明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有時候,有關國防建設的一些消息,也可以在民間先去醞釀。”

  這種方式的先例是,今年1月,中國研製的隱形戰鬥機“殲-20”(非官方正式稱號)首飛,就是最先由網民公布的。

  由於中國軍方採取了一種較為公開的姿態,不少軍事迷能靠近停泊現場拍照,更多“瓦良格”號的圖片被陸續發布到網絡。雖未正式宣布,但“瓦良格”號可能作為中國第一艘航母,已逐漸公開展示於世人面前。

  “海軍灰”噴塗完畢之後,時間已進入2006年,由於網民無法進入船體,除了甲板上可看見工人們正在工作,“瓦良格”號建造實情在此後三年再無具體透露。

  2009年4月27日,“瓦良格”號離開了原來的泊位,進入了剛剛落成的大連船舶重工在香爐礁新建的第三工場30萬噸級船塢。

  由此,“瓦良格”號又開始逐漸發生變化。

  然而,要真正形成戰鬥力,首艘航母還將面臨一系列的挑戰。

  “戰鬥機的起落,會有難關。”鄭明說,航母的戰鬥力主要在戰鬥機,如何突破起落技術將是一大考驗。

  李傑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除了艦載機的起落,包括動力系統、電子系統等因素,也將對首艘航母的作戰能力和作戰效能產生制約。

  對於艦載機的問題,軍方或早有準備。

  2008年9月5日,《解放軍報》報道,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接收首批50名飛行學員進行入學教育。海軍試點接收飛行學員,主要任務是讓學員依托海軍自動化專業,完成4年艦載機飛行專業教育。

  今年6月初,中國海軍導彈驅逐艦等八艘艦艇,穿過日本沖繩本島和宮古島之間的公海後駛向太平洋方向。

  此艦艇編隊的相關軍事訓練,被一些軍事觀察家認為或是為航母尋找水道。“這不排除訓練是為了以後航母編隊。航母造好之後,總是得出海航行向全國和世界人民亮相。”一位退役的海軍將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戰略

  中國首艘航母將如何命名,現在仍屬保密。“到時候國家將正式宣布。” 一位海軍將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2009年5月底,“瓦良格”的俄文艦名已被鏟去;如今,“瓦良格”號只是正式名稱未公布前公眾及媒體對該艘航母的慣稱。

  鄭明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首艘航母不知道為什麼傳聞稱為“施琅”號。“現在人民海軍除了有兩艘訓練艦以民族英雄鄭和與鄧世昌命名,海軍沒有以人物命名戰鬥艦的傳統。再說,為什麼會傳施琅這位歷史人物來命名,也使人不可理解。”

  除了命名,首艘航母將何時下水也備受矚目。

  “今年肯定會下水調試。”李傑說,依據經驗,下水調試兩年左右即可服役。“建成之後,應該是一個編隊出去訓練。”李傑分析稱,“中國航母使用的艦載機是仿制的。”

  今年初,在殲-20試飛時,軍事專家、國防大學教授胡思遠曾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中國製造的戰機將部署在航母上。此前,有軍事分析專家稱,首艘航母裝備的或將是仿蘇33艦載戰鬥機的殲-15。蘇33艦載戰鬥機,正是與“瓦良格”號同一級別的俄羅斯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艦載機。

  “國家力量在海上的體現,航母是展示這一力量的體系化龍頭。”李傑說,航母編隊完成之後,在不久的將來,第二、第三艘肯定也將建造。“這樣,我們將更有基礎、有能力奉行積極防禦的國防戰略。”對於以後航母的戰鬥序列問題,李傑說,“有可能將單獨成軍,而不是歸屬某個艦隊。”

  “裝備一兩件新型武器,並不意味著改變國家戰略。”鄭明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實現了“兩核一艦”(核動力、核導彈和核潛艇),“以後是否能實現‘兩核雙艦’,還要擁有核動力的航空母艦,那就要根據世界局勢、國情和軍情發展了。以前沒有航母,‘積極防禦’其實是‘有限防禦’;比如其他國家侵犯了我國在南海 的權益,由於我們力量達不到,有時也就提出抗議留個備忘錄說說而已。”

  鄭明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航母是執行海洋上積極防禦的有力武器裝備,“我們要反擊侵略,保衛領土領海主權,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必須要擁有航母。這就像我們擁有核武器一樣,同樣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來源:財新《新世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