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三公”引監督難題 專家籲別低估百姓智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5 09:02:44  


 
  效實開公 面對質疑不予回應?

  對於公眾的質疑聲,多數部門基本上未予回應。與此同時,很多部門“吸取教訓”,苦心選擇周末扎堆公布,避免引起過多的注意。

  當報道標題中“三公經費暫居首位”的主語一再改變,三公經費的新高也一再被後來者刷新。質疑部門三公支出過高的聲浪在出現更高數字之後發生轉向。

  計生委因公出國費用比例高引發質疑。在計生委的“三公”賬本中,2010年的實際花銷、2011年的預算數都逼近500萬元,超過“三公經費”總額的五成。

  當人們從這些公開的信息中看出了“不解”和“疑惑”的時候,“過於籠統”“支出總額過高”“公車占比過高”等質疑不斷出現——“三公”公開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進入第二環節:知情之後的監督介入。但現實狀況是,相關部門多數未回應。

  如果熱鬧關注的背後是“你可以批評,但我堅決不改”的態度,那麼眼下轟轟烈烈的“三公”公開又有多少是“虛熱”的成分?

  全國人大代表葉青指出,面對輿論批評,有關中央部門現在除了第一輪的說明以外,應該有第二輪的實質調整。並且伴隨工作的推進將相關信息對社會公布,讓人們看到監督實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指出,公開只是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下一步的監督和制約需要審計、問責等配套措施。

  還有專家指出,唯有擴大公民與人大代表們的話語權,讓他們有機會參與編制和審議政府預算,才能真正使涉及到公眾切身利益的財政開支不會成為一筆糊塗賬。

  “預算公開總比不公開好。”楊志勇指出,“結果導向”預算評價機制似乎更加合理。即以某項目為例,考察投入和實際產出,並且引入第三方評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