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國的人才評價體系,還十分看重“人才”的學歷,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中,甚至包括大學自身在內,對求職者提出三個985的要求,即要求本科、碩士、博士所讀學校都是985高校.
分析起來,造成重點大學教育回報率高的主要因素,要歸咎於一系列的制度,包括教育等級制度(通過各種計劃把大學分為985、211、一般本科)、撥款制度(按學校不同的等級、屬性撥款,而不是按其承擔的教育任務撥款)以及用人制度。而正是這些制度,使高校的競爭完全不平等,造成一般本科、高職院校,尤其是其中的民辦院校,辦學十分困難,由於政府投入少、社會支持不多、用人單位就業歧視,讀這些學校教育回報率顯然就要低。如果政府部門同樣給高職高專學校以投資和補貼,這些學校能像國外社區學院、職業學院那樣全免費,學業完成之後,學歷不被歧視,找到工作回報率並不低,大家會把眼光都對准名校嗎?
文章表示,再進一步看,如果我國能按照高等教育的市場規律,取消造成學校不平等競爭的各種工程、計劃(如985工程、211計劃),推行高等教育教育券制度(讓每個學校的學生獲得同等的教育經費,而不是重點大學多,一般學校就少),讓教育的行政評價和人才的行政評價全面退出(實行社會評價和專業評價),這些學校必然會在市場競爭中,改變自己的辦學理念,其中包括生源素質觀———在目前,大多名校都看重招生政績,同時青睞城市生源,認為其閱歷豐富,見識多,而如果學校要靠競爭獲得地位,大學關注的就將是教育使命和自己的教育聲譽,在招生評價中,就會對貧困生、農村生實行加分評價,這也就會增加農村生在學校中的比例。
所以,農村生上大學的問題,背後其實是大學公平競爭的問題,在計劃體制、等級教育框架之下,不要說農村生,就是整體教育、大學發展,以及城市學生的大學路都越走越窄,當初的大學獨木橋,變為現在的名校獨木橋,而名校教育質量的每況愈下,已讓一些城市學生選擇逃離國內高考和國內高等教育。因此,如果糾結在農村生和城市生重點大學的比例問題上,將無法走出困境,而只有打破現在的計劃體制,消除造成學校不平等發展的教育制度和就業制度,促進高校平等競爭,這才是我國教育的出路所在,也是農村生的出路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