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為什麼資金仍在不斷涌入美國短期國債市場?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本月初美國信用評級被調低,而3個月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目前僅為0.01%。眼下解釋有很多:投資者在尋找避險資產;對經濟增長憂心忡忡;擔心通貨緊縮;採取動量交易策略。或者,四個原因都有。
但是,還有一個因素值得投資者關註:公司和資產管理機構是如何處置多餘“現金”的?
《金融時報》今日刊登專欄作家吉蓮•邰蒂的分析文章稱,前兩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不動聲色地發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作者是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New York Federal Reserve)經濟學家佐爾坦•鮑茲(Zoltan Pozsar)。儘管這份報告以一種枯燥的、央行風格的語言寫就的,但其結論相當引人註目,不僅是就當前的市場波動而言,更涉及未來的系統性風險。
最關鍵問題的核心在於公司、資產管理機構和證券借出人(如托管銀行)如何處置其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二十年前,這些資金池規模不算大,全球總規模不過1000億美元,而每家公司通常只持有1億美元左右的現金。但近些年來,隨著資產管理行業整合、各公司的財資管理功能集中化,現金池規模呈爆炸式增長。從全球來看,機構現金管理部門控制的現金規模眼下在2萬億至4萬億美元之間。鮑茲認為,平均而言,每家證券借出人持有現金750億美元,每家資產管理公司持有200億美元,而每家美國大公司持有150億美元。
文章表示,這令人震驚。但是,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現金”的最終去處。二十年前,它們通常被存入銀行。但近年來,現金管理部門已開始不再考慮銀行了。以2007年為例,存入銀行的現金比例只有16%至20%。為什麼呢?鮑茲認為,關鍵的因素在於風險管理而非收益率。從上世紀90年代到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僅為每個賬戶存入的前10萬美元提供保險。儘管現金管理部門千方百計想把現金存入多家銀行,但由於現金池的規模太大,根本不可能實現有效的多樣化。所以,它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比沒有保險的銀行存款更安全、且流動性高的替代方案,比如回購交易(得到抵押品的支持)、貨幣市場基金(通常得到銀行的暗中支持),或者評級較高的短期證券(比如有AAA級資產作為擔保的商業票據或抵押債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