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對蔡英文的影響
民進黨對蔡英文的影響,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基本影響不了的是蔡英文的“中國政策”走向,二是造成蔡英文的形象快速折損。這兩方面構成蔡英文與民進黨的互動關係中最重要的方面。
(一)蔡英文的“中國政策”走向
蔡英文與陳水扁相比,算是個理念型的政治人物,她不會將她的原則、理念當工具來玩弄,在自己認同的立場、原則上會有所堅持,不像陳水扁的急躁與十足的賭性--政策方向可以隨情勢作180度的翻轉。這從蔡英文在政壇10多年一路走來的表現可以清晰的看到。只要不符合她的“兩國論”理念,她不僅可以讓陳水扁將接受“九二共識”之語活活吞回去,也有手段讓“兩岸條例”修訂、鬆綁“戒急用忍”政策過台聯黨這關。而且不管大陸是否回應了扁的“善意”,她只管去做危機配套措施,只管修訂相關法案,只管先做一點“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引大陸上鉤。這種堅持和韌性勾畫出她的“專業形象”,因此,蔡英文一旦當政,她會忠實於她的“中國政策”立場和政策、做法,無所謂黨主席與“總統”身分的差別。因為她的“只做不說的兩國論”既成型於國民黨執政時代,也汲取了民進黨執政時代的教訓。此外,基於她“只做不說的兩國論”路線與大陸“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基本立場完全相反,基於她的危機意識與冷戰思維,兩岸關係的前景可想而知--儘管她會順應兩岸交流的大趨勢,但她會以交流制度、機制為關卡,以“捍衛主權”的民意(公投)為抗壓牆;兩岸交流過程中,兩岸在國際社會上的摩擦率會升高,兩岸交流的深度會停滯,兩岸交流的品質也會下降。
(二)蔡英文形象快速折損
“40歲之前不知道政治是怎麼一回事”的蔡英文,自從進入民進黨執政團隊,就不斷被陳水扁、民進黨消費。所謂被消費,就是她不得不以其學者“清新”的形象替民進黨打造政黨光環、模糊“台獨”立場,並在這個過程中付出毀形或說暴露原形的代價,形象快速折損。
蔡英文之所以和民進黨聯繫在一起,且從黨外到入黨,從“陸委會”主委、不分區“立委”、“行政院副院長”到黨主席,每一步都離不開三大因素:
一是民進黨內沒有高層人才。2000年之前,蔡英文給陳水扁上過“WTO專案課程”,當時就讓陳水扁對她讚賞不已,後因為看重她主導“兩國論”以及多次參與台灣加入WTo等國際談判、參與兩岸“汪辜會談”,就延攬進扁執政團隊,並不斷栽培,這使蔡英文不僅政治歷練完整得民進黨內無人能比,其所參與並累積的對內對外決策經驗更是扁當局其他官員無出其右。扁下台後,扁時期的天王們快速消耗,最具人才和戰鬥力的新潮流系也因被派系圍剿而鳥獸散,無人能出頭挑大樑,如果任由“基本教義派”大老重掌黨舵,民進黨對中間選民就不用想了,再執政的希望會破滅,這使得蔡英文的去留已很難憑個人意願來決定。這從連她非常排斥的被她定性為表演性質的2004年“公投辯論”也不能隨其性子而倖免於為這趟“渾水”背書的命運可見一斑。她惟一抗爭成功的是堅拒了“駐美代表”之職,換來了幾個月的閒暇輕鬆,但僅此而已。
二是她自己的“兩國論”、“修憲”、“公投”、“反共反中國”等立場,與民進黨是“價值同盟”。
三是她的形象。島內媒體分析,“民進黨當時為了要重建黨的形象,趕快站起來,別無選擇,就是把蔡包裝成一個完美無暇的政治人物,讓民進黨改頭換面,她被塑造的特質包括,女性、留英博士、行政經驗豐富、瞭解兩岸關係、富家女、個性單純、金錢方面乾淨”(《小英旋風成小英颶風》,台《中國時報》2011年1月18日)。可見,其形象對民進黨來說極具道德意涵,尤其在2000年民進黨剛剛執政,需要對內擴展民意支持,鞏固政權基礎,對外穩定兩岸關係、安撫美國之際;尤其是在扁案將民進黨打翻在地,體質孱弱且面臨基本盤散掉的危機之時;尤其是民進黨輕視對手能力,並寄望重新奪回執政權的此刻。而每次她能被民進黨綁架,都是因為被賦予了民進黨“救星”的光環與責任--能讓大家“親身見證日後這一番新氣象的破土萌發”,這正中蔡英文自視甚高的軟肋,於是不斷的“被人纏”,被民進黨連推帶搡地“擁戴”下了泥潭。
經過五都選舉,蔡英文的形象也的確讓基本盤回流凝聚,讓民進黨有了“破土萌發”之態,她也適時表現出了她的自信滿滿。據說,她是坐在那,伸直並交叉雙腿,笑論選情的。但是,民進黨擺脫了低迷,日益自我膨脹的蔡英文卻日漸沉淪。接任民進黨主席之後,她不僅深一層體會到了政治的奧秘,也開始玩起政治來了。於是,人們看到,她的理想性越來越褪色,政策越來越模糊、退步,行動越來越偏激,手段越來越不選擇,做人越來越不“清純”。是否真誠、是否清廉,是否誠實,則一再被外界質疑。何至於此?在選票的催迫、“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壓力,特別是在民進黨建立於意識形態掛帥、派系權力紛爭基礎上的惡質政治文化的氛圍下,人的欲望、私利可以打著政治正確的旗號、可以在基本盤選民毫無理性、是非的寬宏大量的包容之下無限膨脹,不必憑良心去反省,不必被基本的政治道德所檢討,人性之惡於是被誘發,乃至可以被發揮到極致!
在民進黨的不斷消費下,蔡英文暴露出了與民進黨極力包裝她、維護她的“清新”形象難以媲美的本質特點,不斷地暴露出她的政治局限性,揭示著她一旦進入政治場域的實際操作,不僅台灣民眾寄望的民進黨的論述與改革都沒有突破,反而被民進黨拖入泥沼,與民進黨其他政治人物的差別沒有大家想像、期待的那樣大,最致命的是,其人格魅力大為減損,寄望她來清新民進黨政治風氣的選民可能會大失所望。
(三)蔡英文會提早被島內全體選民檢視
蔡英文、馬英九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表面看,他們的形象同質性也相當高,因此,兩人不僅同在各自黨內引發改革力量的期待,被寄予重任;在島內惡質政治文化的氛圍中,島內民眾希望看到的政治領袖應該具備的素質、風格,也都集中投射到他們身上,對這樣的形象有憧憬。在新型政治領袖、清新政治文化的呼喚下,藍營出了個馬英九,綠營出了個蔡英文。這是他們能夠有機會成為台灣最高領導人的黨意、民意基礎。從這個角度上看,蔡英文在綠營的異軍突起,可以看成是台灣社會中“馬英九現象”的延續。但是,蔡已不可能百分百複製“馬英九現象”,因為馬英九執政以來,藍綠圍繞著馬的“能力”議題的攻防,已給選民打了預防針,即一個政治人物的良好形象是否就意味著其就是一個好的政治領袖,對蔡這樣“形象好”的人,選民會在其就大位之前提早檢視,不僅是施政能力,還有人格品質是否如包裝的那樣好,更重要的還有其兩岸政策的論述與走向,這樣的檢視,會讓選民重新調整對其形象的認知。目前島內媒體對蔡的評論,以及民調的走向,正說明著這一點。
總體來看,兩房妻室合成的家庭,南北差異較大的屏東小鎮、台北都市二個家鄉,精英學者與草莽梟雄混雜的政黨,國家認同衝突的社會,蔡英文的一生似乎註定要在矛盾體中生存。這也使蔡英文的性格具有鮮明的兩面性,如野性與謹慎、低調與強勢、積極自信與缺少安全感,追求權力與享受庸懶自在、自主強勢又依賴感重等等,其政治操作手法也充斥著面上一套,私下一套的兩面手法,具有相當的欺騙性。儘管蔡英文的學者氣質,不過是文學觀加上專業法律訓練,並非植基於更深厚的人文素養,但卻是民進黨多數人所沒有的,而其攻擊性、報復心和危機意識強,以及矯情、私利導向等方面的性格特質,卻與民進黨的體質、文化性格暗合,加上政治價值、立場一致,應是她“比較熟悉民進黨”並能快速融入民進黨的原因吧!當然,她已身處黨內權力鬥爭的漩渦,在政治角力場中,以蔡英文的秉性、個性,多老謀深算之輩的民進黨會將“40歲之後才接觸政治”的她打磨成什麼樣的政治人物,值得持續觀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9月號,總第16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