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窮怕了,工作後考慮經濟問題比較多
1959年1月,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父親雙目失明,以算命為生,母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72年,母親得了氣管炎,之後身體一直不好,不能堅持正常的生產勞動。我有兩個雙目失明的弟弟,當時父親的生意不好,家裡比較困難。
記得1971年我奶奶去世時,家裡還欠下300多元債,父母天天為此犯愁,擔心何年何月才能夠還清債務。我16歲高中畢業後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深切體會到做農民的辛苦,起早摸黑,日曬雨淋,螞蟥蚊子叮咬,勞動一天也只有幾角錢。
1975年下半年,我到戴村鎮中心學校擔任民辦教師,吃住都在自己家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上的困境。1979年我考上大專,全家人都很開心。伴隨著改革開放,農村經濟的發展,父親的生意越來越好,收入大大增加,條件極大改善,家裡也建了新房,我深刻感受到經濟基礎的重要。
自從我走上工作崗位後,有了一份固定工作,拿國家工資,醫藥費可以報銷,自己感到很欣慰,很自豪,所以工作也很安心,也很努力,對安逸的生活很滿意。但由於我從小家裡的經濟條件就差,生活比較苦,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也沒人幫忙,所以我時常擔憂,不知今後家裡還會不會再次出現困境。再加上兩個弟弟均雙目失明,特別是侄女出生後也是雙目失明,我的擔憂與日俱增,經常考慮經濟上如何有保障,如何解決後輩的生存問題,不讓後輩再次受苦。所以,我在如何打好經濟基礎的問題上考慮得比較多,有著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