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一款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昆侖”,仍屬於渦噴發動機,目前用於殲-7、殲-8的改造。 |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解放軍報報道,剛剛結束不久的莫斯科航展,對於世界航空大國而言,甚至不能用喜憂參半這樣的詞來形容。
美國派出了強大的參展陣容,但四代機明星F-22由於氧氣問題無法參展;首飛僅過去一年半的俄羅斯四代機T-50,以雙機編隊參展本可成為航展絕對的明星,卻由於發動機問題中斷起飛,給躊躇滿志的俄羅斯不小的打擊。反倒是法國的三代半戰機“陣風”,用並無新意的表演賺足了觀眾的眼球。
航展歷來就是世界軍事發展的晴雨表,那麼此次莫斯科航展究竟帶給我們哪些啟示?請看空軍試飛專家徐勇淩大校的深度解讀。
“4S”:不同國家的不同解讀
首飛於1997年,並與2005年裝備美軍的F-22猛禽,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投入裝備的唯一一款四代機。在三代戰機出現近30多年後,四代戰機姗姗來遲,而四代機相對於三代機,能夠稱之為超越的也只有隱身和超音速巡航這兩項性能指標。至於超機動和超視距攻擊(直譯為“高級戰役意識和效能的航空器”)只不過是對三代機性能指標的發揮而已,其實並無新意。
關於下一代戰機的發展方向,儘管有美國創立的4S指標作為標杆,但各國在軍機研發中還是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歐洲和法國(法國保持了其在軍機研發中相對獨立性的傳統)選擇了三代半;俄羅斯選擇了有重點的突破,在T-50的設計中,他們更加強調超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這兩項指標,在隱身性能方面作出了適當的犧牲,而在所謂的高效能方面,由於技術上相對於西方存在較大差距,只能盡可能地追趕。即使是技術實力雄厚的美國,在高低搭配的低端飛機F-35上,無奈地放棄了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這兩項指標。
其實對於4S的不同選擇,與其說是技術解讀上的不同見解,還不如說是能力不足制約下的無奈之舉。相對於三代機十幾億的研發成本,四代機動輒上百億的研發費用,對任何一個大國都難以承受。歐洲放棄四代機的競爭而選擇了技術台階相對不大的三代半戰機,更多是從成本角度的考慮。
當然,四代機研發更大的難點還在於技術的整合,工程領域單向技術的突破已經不易,而要實現多項功能的整合,對技術團隊的考驗更加嚴峻。追求完美的F-22在小小的氧氣問題上一蹶不振,一停飛就是4個多月,這種看似陰溝裡翻船的現象,其實是技術整合帶來的最大問題。對於俄羅斯而言,他們遇到的問題更多,既有經費不足的問題,也有技術整合難度大的問題。例如,在超機動和隱身性能彼此兼顧方面,從設計和製造難度角度考慮,他們不得不降低對隱身性能的要求,這一點從機身下表面和尾部設計中都可以看到。
軍機“心臟病”:大國航空之痛
今年5月的巴黎航展上,俄羅斯超機動飛行的明星——米格-29OVT,因發動機問題終止了飛行表演。8月的莫斯科航展上,一枝獨秀的T-50,更是在起飛中發生發動機噴火的重大故障,不得不中斷起飛,在家門口丟了醜。俄羅斯軍機發動機的不良表現,再次引發了人們關於發動機問題的話題。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是戰機超凡性能的動力之源。相對於飛機氣動布局的精巧複雜,飛控技術的軟硬件技術難點,航空電子系統的高度信息化與綜合化,人們往往忽視了發動機技術的高難度。
其實,俄羅斯軍機心臟病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在俄羅斯三代機米格-29首飛之初,其2號機和4號機就因為發動機問題相繼墜毀。1989年巴黎航展機場上空,前蘇聯著名試飛員科沃丘爾遭遇米格-29發動機爆炸的驚魂一刻,低高度跳傘逃生,其落地點與飛機墜毀點近在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