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66年,陳偉華在北京師大女附中念完高中,正要考大學時,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於是,她被分配到北京郊區,就在長城腳下的懷柔山區做了一名人民教師。這一幹就是10年。
據陳偉華回憶,1977年還在農村工作的她,準備參加高考時,想讓媽媽在北師大的朋友幫助問問複習有什麼範圍沒有。於若木回信告訴她,你爸爸說了這叫“走後門”……後來陳偉華憑自己的實力考上北師大,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原國家人事部。當時,教師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師範招生很困難。恢復工作不久的陳雲建議有關部門提高中小學教師待遇。所以,爸爸動員她歸隊,帶頭作出表率。於是,她毅然回到了母校北京師大女附中(後改名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做了一名中學老師。
嚴於律己,對所有子女的嚴格要求是父親不變的品格。
陳偉華記憶裡還有一個個不能忘記的故事——
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父親被下放到江西,在那裡待了兩年零七個月,當時跟著去的只有廚師、警衛員還有一個秘書。“一家7口人分散於全國各地,我媽媽下放到幹校去了,我們兄弟姐妹各自去各自的地方。當時,因為爸爸的廚師生病了,就讓我姐姐到江西給他做飯,照顧他的生活,我姐姐在那裡待了10個月。爸爸說:你在我這兒10個月,沒有給國家幹事,是為了照顧我,你不能拿國家的工資。就讓我姐姐回單位以後,把這10個月的工資全部退給單位,後來單位給姐姐開了一個收據。現在這個收據還收藏在上海的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
從1949年進京,陳雲一家在西城區北長街58號的老房子裡住了整整30年。由於房屋年久失修經常漏雨,“當時機關行政部門提出要大修,爸爸不同意,說:‘房子大修要花許多錢,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有一年冬天,已近11月中旬,北京氣溫驟降。周總理去找爸爸,見他正披著棉被坐著辦公。總理於心不忍,馬上表示特許這裡提前幾天供暖,但爸爸一再堅持說:‘11月15日開始供暖,這個時間是我定的,我不能破這個例!’”
聽了陳偉華的講述,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有誰能為了國家“犧牲”自己子女的前途?又有誰,連區區10個月工資的“便宜”都不占?唐代詩人羅隱有一句詩: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用來形容陳雲同志的一生真是恰如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