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國正處於“文革”時期,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聯合研發抗瘧新藥。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協作會議”,“5.23”就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
遍布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員開始研發抗瘧新藥。中藥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組開始嘗試多種中藥,包括常山、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成千上萬種中藥,篩選出的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均未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1969年,39歲的屠呦呦加入“5.23”。她從整理歷代醫籍開始,四處走訪老中醫,編輯了以640方中藥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繼而組織鼠瘧篩選抗瘧藥物。
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最後將焦點鎖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實驗發現,青蒿的抗瘧效果並不理想。
但歷史記載認為青蒿確實可以治療瘧疾,並且收效顯著。屠呦呦認為,很有可能在高溫的情況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壞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之後,在實驗室裡,屠呦呦終於從中藥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葉子的中性提取部分,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