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8日發表社論說,中國經濟的崛起,體現在許多方面:站穩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應該是當中最重要的兩根支柱。兩者間雖然不一定有什麼定量關係,但卻必然有一定的定性關聯,而且會有相互刺激的影響。愈來愈多國家的外匯存底已決定或考慮計入人民幣,愈來愈多國家或地區爭取設立人民幣境外中心,愈來愈多地區要與人民幣建立結算機制。
社論說,簡單來講,隨著中國經濟的擴大,各國民間和政府有愈來愈強烈持有人民幣的意願,因此從貿易、旅遊、投資,甚至財富的內容,都願意以人民幣的形式持有;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更加深未來債權以人民幣來表示的優勢。如此一來,人民幣受歡迎的程度即呈現加速積累的效應。
當然,人民幣的崛起也有其相對性,那就是原本在已開發國家早已存在的美元和歐元,卻正面臨歐、美國家經濟力量消退的影響,其重要性不斷下降,也就因為這樣的消長,更加速人民幣地位的提升及其國際化的腳步。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氣勢已經成形,未來的問題只剩下時間的快慢而已。
因此,將來的史書會記錄下這個事實。然而若從更高的全球架構來看的話,其實現在才是推動、建構未來全球金融新體制的關鍵期,值得歐、美、中三方領導認真面對、宏觀看待、審慎研議下一個階段的全球金融新體制。
社論說,有“歐元之父”稱呼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所主張的美元、歐元、人民幣間成立大貨幣區的構想,現在可能還以天方夜譚視之。不過以歐元區的設立經驗來看,從發想到成立,乃至於目前歐債難題所引發的歐元區可能解體的臆測,都可以看出大貨幣區在實踐上的困難重重。不過如果以全球經濟三分天下的格局來看,這乃不失為一個務實的出發點。
如果有大貨幣區的構想,應該面對的難題之一是國際貿易希望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但資金在國際間的移動在自由化的浪潮下,卻又是相當活潑的。這兩者又都同時呈現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因此使實質經濟深受國際金融波動的影響,進而造成經濟波動在國與國間傳染、擴散。
社論說,擬議中的大貨幣區是希望三大區塊、三大貨幣間維持固定匯率,未來要討論的是其他國家的貨幣如何與這三大貨幣間掛鉤?當出現失衡時如何調節?同時“三大”間又如何進行政策協調?另外,這種三分天下的安排如何融入現行的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甚至歐洲中央銀行(ECB)、亞洲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等區域性組織,甚至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如何與這套新金融體系並存運作,都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總之,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不是單獨人民幣向國際發展的問題,更是國際、區域上共同的議題,而且將牽涉國際金融體制的重新安排,絕非容易的事。同時,上述大貨幣區的構想,尚存一個很大的缺口,那就是最近興起的類似“金磚四國”的新興經濟體,如何與三大貨幣區鏈結。
社論說,這些問題當然可以從IMF機制建置的經驗中尋求解答,但時空環境與背景已不可同日而語:最大的差別在於當時美國逐漸形成自由世界獨強的地位,如今則有群雄並起之勢,其間折衝、調和的難度增高不少。不過,如以今日美國和歐元區所遭遇的重重經濟難關來看,人民幣國際化地位真是勢不可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