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宮一號正在進行總裝 |
中評社香港9月30日電/作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天宮一號凝聚了幾代航天人的心血與夢想。如今被看作“親人”的天宮一號已然進入軌道,曾與它朝夕相處、經歷難舍離別的中國空間站先行者與探路者們此刻在思考什麼?
京華時報報道,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師張柏楠表示,天宮一號體現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特點:用最小的試驗樣本突破關鍵技術,並獲取最大的實驗成果,即用最少投入換取最大產出。
“老友”遠行
天宮一號的任務是驗證空間站的關鍵技術,為將來建造空間站打基礎
記者:能不能幫我們介紹一下已經順利進入軌道的這位“老朋友”?
張柏楠: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低軌道、長壽命的大型載人航天器,它的設計壽命是兩年,重8.6噸。
記者:設計上有哪些利於航天員居住的特點?
張柏楠:主要分為兩個艙。前艙實驗艙是全密封環境,對接完成後航天員進艙進行工作、訓練,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動、睡眠等也都在這裡進行。後艙是資源艙,內置動力系統、推進系統和能源。密封的實驗艙內航天員活動空間有15立方米,相比神舟飛船有了很大擴展,更加適合航天員長時間居住。
記者:天宮一號在突破技術難關方面承擔了哪些任務?
張柏楠:天宮一號作為目標飛行器,首先要配合神舟八號突破交會對接技術;一旦對接成功,神舟八號停靠關機,轉由天宮一號控制兩個飛行器飛行,這時又要考驗其組合體控制技術。
記者:天宮一號在開啟中國未來空間站建設的工程中,承擔了哪些任務?
張柏楠:實際上天宮系列目標飛行器就是空間實驗室的一個雛形,無論是天宮一號,還是後續陸續發射的載人航天器型號,主要任務都是要驗證空間站的關鍵技術,為將來建造空間站打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