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中國國奧隊球員(前)在比賽結束後。當日,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的錫蔔體育場進行的倫敦奧運會亞洲區預選賽第二回合比賽中,中國國奧隊客場以1比3不敵阿曼國奧隊,總比分以1比4落後,未能獲得倫敦奧運會的參賽資格。 |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與取得的寥寥幾次成績相比,中國足球的發展史尤其是最近十年來的歷史,更像是一部血淚斑斑的苦難史,無論是男足、女足還是俱樂部球隊,無論是成年還是國奧、青年甚至是少年隊,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不進反退,著實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中國足球到底差在哪裡?一些很明顯的失誤為何會一犯再犯?體制上的痼疾又為何無法得到根治?要想真正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探討一下中國足球的“原罪”。
舉國體制的“棄兒”
現任國家體育總局足管中心主任韋迪曾經提出“足球的發展不能脫離舉國體制”的問題,他也因此被外界譏諷為“韋舉國”,事實上單從字面上而論,韋迪所說的並沒有錯,在整體中國體育都處於舉國體制的大環境下,足球要想獨善其身是不現實的,我們甚至可以說足球要想脫離舉國體制甚至是不明智的。事實上,如今的中國足球並不是主動脫離了舉國體制,它本身就是舉國體制的棄兒……
舉國體制並不是中國的創舉,但是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牌總數登頂之後,中國成了舉世無雙的舉國體制之集大成者。可是當中國的上半身綴滿炫目的獎章時,下半身的足球卻露出了一條難看的褲衩。
以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中國的舉國體制確實是貫徹奧運戰略的最優化選擇,是最經濟的奪金策略。研究一下奧運軍團的金牌榜,其中多是女子項目、個人項目和歐美勞動人民不熱衷、不擅長、吃不起苦的項目。而在田徑、游泳等大項和三大球等熱門團體項目上,幾乎一無所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