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說,她與外交部歐洲司的20多個年輕人進行演練。首先,同事們分別扮演記者和被採訪者,她在旁邊發現,扮演記者的人個個“比《明鏡》週刊的記者都惡,一個半小時,30個問題,不停打斷,就是要壓迫你作出第一反應”,但他們扮演被採訪者時,都敗了。
後來,傅瑩親自上陣接受這些同事採訪,也敗下陣來。她“很沮喪,苦惱”,一度忍不住埋怨這些下屬:別人不會那麼問啦。
等到第三次用英文練習時,提問者準備了大量問題,結果,傅瑩說,自己非常混亂、挫敗,完全被提問者牽著走,覺得很痛苦。
在外交部,演習一共進行了6輪。不過,等到結束時,傅瑩已經變得很厲害,並找到了訣竅:這麼多內容,得有個筐子裝起來,不能被別人牽著走。
坐在《明鏡》週刊記者蘇珊娜面前時,演習收到了成效。《青年參考》採訪的許多德國媒體人士和學者都覺得傅瑩表現得自信,堅決。德國電視二台早間新聞老牌主持人尤利安娜‧海捨甚至一眼看出,“她早有準備,而且受過系統訓練,知道如何應對媒體”。
“我個人的印象是,傅瑩回答問題的時候非常自信,甚至有點刺人(agressive)。”尤利安娜說,“她表達不滿責備時反應迅速,當她轉換話題時,這種經驗就能表現出來。”
這並不是傅瑩第一次接受訓練。剛開始擔任外交官時,她只能自己為採訪做準備,“那是很笨的,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準備”,有時候,她得準備10倍於對方提的問題。
後來,傅瑩開始跟專業的公司交流,接受他們的培訓,內容包括如何佈局演講內容、如何把握節奏、如何抓住聽眾注意力,以及如何利用尖銳問題表達自己立場。
掌握這些技巧後,她還得不斷“痛苦地練習”,並借助團隊的力量。傅瑩在自己的書里透露,確定演講題目後,她的團隊會根據聽眾的興趣和構成收集資料,並反覆推敲。有時候,在去現場的路上,還在修改講稿。
無論是作為大使還是外交部副部長,這個有著迷人笑容的蒙古族女官員都要接受大量採訪,並在多個場合發表演說。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萊昂內爾‧巴伯曾經描述她“是一個爐火純青的職業外交家:有魅力、堅毅、出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