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緬甸華文教育與緬甸華人的命運糾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2 11:00:02  


 
  隱忍和適應

  1988年後,奈溫政權被推翻。與此同時,隨著緬共解體,中國對緬外交政策的變化,中緬關係也逐漸改善。

  在這一背景下,緬甸華人以長期對極權體制的隱忍和適應,左右逢源,逐漸在緬甸的玉石等工商業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

  1990年代,在緬甸政府的“默許”下,華文學校如雨後春笋,以佛經學校、電腦學校等各種名義在緬甸各地重新創辦起來。年華漸老的華文教師紛紛重回學校,甚至義務教學。在一些華人逃難的山區,也能聽到華裔孩子讀習中文的朗朗讀書聲。

  由於只是補習性質,緬甸的華文學校只能利用政府學校的課餘時間授課。華裔學生因此學業極為辛苦。早上6點就必須趕到學校上課,到8點再去緬文學校;等到下午3點緬文學校放學,又回到華文學校上課至5點半。而每年5月至7月緬文學校放假,華裔學生卻要在華文學校開始全日制的課時。

  但在父輩的影響下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堅持到華文學校學習華文的華裔學生日益增多。許多從華文學校畢業的華裔學生也成為了傳播華文教育的種子,回家後便在當地辦學,教授華文。

  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經濟體的強勢崛起,中緬貿易也日益頻繁;漢語熱席捲全球,華文教育在緬甸也日漸受到重視。雖然依舊未能取得合法身份,但已是半公開化的存在。不少緬族人包括僧侶都來學習華文,甚至連緬族高官都將子女送到華文學校。“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胡定邦說。

  但在排華事件中衝擊劇烈的仰光,華文教育消失了30年,仰光三四十歲的華人幾乎都不會講漢語,對中華文化更是一無所知。但在華文教育得以存續的緬北,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卻得以保存。

  8月,明德文教會數十位年輕的華文教師在國內一家企業的贊助下得以前往中國接受培訓。他們大多是在緬甸出生、成長的第三代華裔。出發前,他們聚在一起唱起了在緬甸華文學校廣為傳唱的歌曲《我是中國人》:“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