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一次偶然,科學家發現地下突然出現一個大洞,城市面臨塌陷的危險,與此同時,盛大的狂歡節卻迫在眉睫。他費盡心力,最終解除了這場危機。這是美國災難片《地陷危機》裡的故事。現如今,電影裡的情節,也許正在逐漸逼近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
地下隱患
據時代周報報道,10月30日,深圳梅林路跟梅村路交界路段,伴隨著一陣轟鳴,路面出現一個深約5米、面積100平方米的大坑。這是該路段在今年以來的第六次地陷,事發地段屬於“廣深港客運專線”工程項目,施工方負責人向媒體表示,坍塌主要是地質原因造成的。
記不清這是今年以來的第幾起城市地陷事故了,今年年初國內各大城市地陷頻發,甚至在最初被誤傳為城市“天坑”。
10年前,地陷還算大新聞,但如今人們對此已司空見慣。究其原因,矛頭皆指向城市建築工程的地下安全問題。
早在2009年,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發布的《廣州市200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就曾經作出預測,稱當年可能因工程施工引發地面塌陷、沉降的地段有46處,需重點加以防範。
《方案》中還具體預計到,廣州市地下軌道交通項目,地質災害隱患達32處之多。今年6月份,在廣州地鐵漏水、珠江新城地陷頻發的背景下,《南方都市報》刊出一篇題為《廣州三大斷裂帶不宜開發地下空間》的新聞稿件。
文章中提出,廣州西北部廣花盆地的岩溶分布,瘦狗嶺斷裂帶、廣從斷裂帶、廣三斷裂帶等活動斷層,以及珠江兩岸分布的較厚軟土層,都會對開發地下空間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這些區域建地下空間,建築或將下沉。
新聞的結論出自《廣州市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的地質環境條件評價與地下空間資源區劃成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屬於廣東省地質調查院承擔的“廣州市城市地質調查”項目六個專題之一,是廣州市首次對地下世界作出系統的調查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