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羅范椒芬:香港教改 被外國看作是典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1-11-24 00:24:34


 
  中評社記者:內地尖子紛紛來港唸大學,近年政府強調要多元化,但政府撥作興建校舍的土地供應、宿位以至學位數目,增長的速度很慢,幾年來校界以至社會仍然圍繞著這些細節討論。發展教育產業,口號有了,配套欠奉,一直只聽到社會反映擔心外來學生在港唸書跟本地學生搶資源,但看不到大方向。你是否支持本港發展教育產業?如果你讚成,那麼你認為下屆政府應該如何實踐,來把香港打造成區內教育樞紐?是否應大刀寬斧?又或者如何跟內地高教業進一步合作?   

  羅范椒芬:我覺得用“教育產業”這幾個字需要很小心,因為教育不是一個用來賺錢的工具。我喜歡“教育樞紐”這個詞,樞紐意味著我們以素質為著眼點,人人都願意來香港讀書,香港能夠以素質取勝,靠近人才追求人才,令香港經濟民生等方面發展得更好。 

  至於你說土地等等這些,我覺得很多事都是事在人為,領導要支持這件事,用心去辦事,總有辦法的。辦法總比困難多,我真的相信這句話。我覺得我早年有很多規劃都沒有邁開步或者停止了,如果有整體規劃就完全不同了。時至今日,你說香港是不是真的完全沒地呢,這很值得商榷,因為真的拿來作房屋土地的只占了全香港的7%,加上商用地、其它用地,總共只有30%左右的土地在用。例如填海問題,比如維多利亞港不填,那麼其它地方是不是可以填呢?其他土地是不是可以用得更有效率呢,這些都可以再考慮。如果我們真的重視教育,覺得香港應該發展教育樞紐,我們就應該多些資助學額,而且學額分配要配合我們的經濟發展結構。 
 
  至於留住人才的問題,在全球化社會,不能硬性規定一個人一定要在哪裡工作,所以要留住人才,只有靠經濟發展。全球的經濟重心在亞太區,國家又在蓬勃發展,我覺得留住人才是可能的。當年鄧小平的政策容許更多的學生到外國,也沒有說一定要留住學生,而是用一個更廣闊的胸襟去想:如果我們本國的人才去外國學到了外國的東西,吸收到中西文化的精髓,將來有成就時再返回來國家,國家可能會得到更多。所以我們不需要拘泥於內地學生來到香港,讀完四年作為跳板,再出走外國,覺得這是一種浪費,但是這種人際網絡、對香港的感情仍然留在這裡,將來我們都會有收成的。 

  我們做“教育樞紐”的前提,就是擴闊學位和升學的機會,不能排擠香港人,讓他們沒書讀,反而我們應該與內地大學多些聯繫,讓香港學生有機會去內地好的大學升學,內地學生機會來香港,互相流通,包括學位互認、學分互認、互派學生等等,都可以考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