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國標爭議再起波瀾,據參與乳品標準制訂的專家透露,乳品新國標初稿由全國幾家乳企巨頭起草,送審稿中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這兩項關鍵性標準在國標出台前被“莫名”推翻。也就是這兩項指標後來遭到了媒體和公眾的炮轟,被指“大倒退”,“創全球最差標準”。
乳品行業是個讓國人創巨痛深的行業,然而就是這個行業,在幾近摧毀國人食品安全信心之後,卻不思振作,不從恥辱中奮起,反而鼓搗出了一個“全球最差標準”,如此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緣由何在,底氣何在?這堪稱一個謎團。
在關於這個謎團的猜測中,一個聲音最有市場,即認為參與國標制定的多為乳企代表,乳企具有“綁架”國標的能量。但這個聲音一度遭到了主管部門的強力駁斥。現在由參與乳品標準制訂的專家披露詳情,可謂是對“綁架”說的否定之否定了。
沒有哪個權力部門願意在公眾這裡留下被“綁架”的印象,就在上周,因為速凍面米製品新國標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由原標準的“不得檢出”變為“限量檢出”,同樣是衛生部,不是還在為這一倒退辯解,聲稱並未被企業“綁架”嗎?
辨別食品國標究竟是不是被相關企業“綁架”,當然不能全憑一兩個專家的爆料,但也不能依賴於主管部門自說自話的“駁斥”,重要的是看國標是否滿足了消費者的基本訴求,考察國標制訂機制是否民主、透明,並具備充分吸納消費者意見的管道。
任何食品,消費者的底線訴求無非兩個,即安全、有營養。而乳品中,蛋白質含量關乎營養,菌落數量更直接關係安全,速凍食品中,是否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與安全攸關,都堪稱食品質量的核心數據,國標既對這樣的底線都把持不住,國標制訂部門怎麼還敢宣稱橫亘於其胸中的是消費者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