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間博弈的背後往往是利益的爭奪。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分析認為,發達國家不支持《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主要涉及經濟利益,第一期承諾主要由發達國家承擔減排重任,但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的也是歐美發達國家首當其衝,在經濟尚未復甦的情況下討論第二期承諾,發達國家顯然不願承擔以往的減排重任。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迎則指出,資金問題是德班會議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發展中國家希望,從2013年到2020年,要保證綠色氣候基金來源逐年大幅度增加,直至2020年達到1000億美元規模。但現實是,世界經濟復甦緩慢,歐洲陷入債務危機,日本地震海嘯核事故剛過,發達國家履行減排、資金和技術轉讓義務的政治意願不斷弱化。加之美國面臨大選,歐洲債務纏身,不少國家政府面對國內政治動蕩和經濟危機的挑戰,工作層面的談判將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專家們認為,美歐面臨的危機使這些國家難以在近期的國際談判和國內減排問題上有大的作為,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承諾也難以兌現。一些發達國家在率先垂範、大幅減排方面做得不好,第一承諾期減排5.2%的目標還沒達到,這也會影響發展中國家減排的信心。而人類減排意欲的降低勢必會令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蒙上陰影,兩者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