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激進反美國家則進一步遭到打壓。儘管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和2011年利比亞戰爭,時間上相距甚遠,戰爭的緣由也各不相同,但兩者之間並非不存在共同的內在邏輯。無論是伊拉克,還是利比亞,都既是美國民主推廣運動的目標,也都是美國出於地緣政治目的,需要消滅的對象。從2003年到2011年,從伊拉克到利比亞,中東地區兩大激進政權陸續倒下,而叙利亞的局勢也不容樂觀。隨著政府與反政府運動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軍事或非軍事干涉叙利亞事務的時機似乎逐漸成熟,巴沙爾領導的政權似乎也已經即將成為端上西方餐桌的煮熟的鴨子。如此,伊朗將成為中東地區激進勢力的最後堡壘。
當然,從長期來看,經歷了內亂和動蕩之後,中東地區是否一定會產生美國所希望看到的地緣政治版圖,仍將是未定之天。薩達姆垮台之後,什葉派掌權的伊拉克不但未出現親美的跡象,反而與伊朗關係日益密切;穆巴拉克和本•阿里之後,埃及和突尼斯相繼通過大選將伊斯蘭政黨直接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卡扎菲的垮台卻迎來了一個聲稱要實行伊斯蘭教法的利比亞新政權。
第三,遜尼派和什葉派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一直是中東地區的主要矛盾之一。什葉派人口主要分布在伊朗,其人口90%以上是什葉派;伊拉克,其人口60-70%為什葉派;黎巴嫩的真主黨;巴林的什葉派也占人口的60%以上;其他也門和叙利亞也有少量的什葉派。其他國家均為遜尼派。總體而言,遜尼派人口占大多數,什葉派處於少數派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