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該香港地產界人士看來,這不僅與港商長期在國際資本市場浸淫相關,另一層面也與港商資產質量相對較好相關。
“核心是港商的抗風險能力。”該香港地產界人士稱,“國際資本市場對內地房地產商不信任的一個核心因素是這些地產商大多重視規模,而非資產質量。資產質量不僅僅取決於土地質量,同時取決於資產配置能力,但內地開發商往往只有規模,規模意味著高槓桿和高融資成本。那些運作上市時對外宣稱的模式是希望獲取資本市場的認同,但這些模式均未接受過市場週期的檢驗。”
該香港地產人士補充稱,對於港商而言,所謂的資產配置並非僅僅是地產業務配置,抑或內地地產業務配置,事實上港商的國際化程度更高。
“香港的不動產,除銷售外有很多用途,例如香港商場和寫字樓可以整棟交易,亦可用於出租,李嘉誠還通過旗下出租物業運作REITs。但在內地寫字樓整棟出租與出售都受到相關政策限制,這就使得內地開發商在現金籌集上無法與港商相比。”上述香港地產界人士表示。
另一層面,種種限制以及規模化的發展模式,使得內地開發商的現金水平往往與政策調控相關,當銀行能大規模地發放貸款的時候,這些貸款被用於炒高地價,而一旦銀行緊縮銀根,內地開發商幾乎無力進入土地市場。此時的港商則因為現金水平及資本運作能力均高於內地開發商而在土地市場具有競爭力。
事實上並非僅僅是和記黃埔,近期在內地土地市場上表現積極的均為港商,2011年9月,在昆明誕生了2011年以來少有的地王地塊,其中爭奪者為香港恆隆地產和新加坡烏節地產,在83輪的爭奪之後,恆隆地產最終以接近35億元的價格拿下該幅土地。
“這說明在重點地塊及重點項目上,內地開發商基本退場,爭奪者變成那些具有雄厚資本實力的港商。”上述香港地產界人士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