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的模擬設計圖。(文匯報) |
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政府近年致力開拓新界北區,發展計劃多多,除縮減邊境禁區外,位於舊邊境禁區以南亦會發展新界“三合一”發展區,舊邊境禁區內的落馬洲河套區亦會興建教育城。此外,政府亦已開展的新界西北洪水橋新發展區的研究工作。僅上述4個新發展區合共佔地就達到1,595公頃,預計可容納29.1萬人口。
香港文匯報報道,“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早於1998年展開,並選定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為合適的發展區,建議把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結合為一個計劃(“三合一方案”)。其後由於人口增長及住屋需求放緩,新發展區計劃於2003年暫時擱置。
三合一方案 中低密度為主
直至2007年,政府展開《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重提“三合一方案”應付長遠的住屋需求(當局推算2039年香港人口達889萬人)。據了解,3個新發展局總佔地達805公頃,當中住宅地皮佔166公頃,提供4.6萬夥,可容納約13.1萬人口,均以中低密度發展為主,最高地積比率為5倍,發展密度會由市中心向外圍逐步遞減。
古洞北公屋 首批2019年入夥
新發展區中以古洞北佔地最大,達到450公頃,會發展為“多元化發展中心”,提供2.2萬個單位,還預留土地作商業、科研用途及塱原生態區等。佔地180公頃的粉嶺北新發展區及175公頃的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則分別提供1.75萬夥及6,500個低密度住宅單位。據當局發展藍圖,港府會首先在古洞北及粉嶺北興建公屋,為數約1.9萬夥,料首批居民可於2019年入夥。
洪水橋新區 人口料超16萬
至於洪水橋新發展區概念於2003年提出,同樣地擱置後再於2007年被提出,這幅佔地達790公頃的土地,亦以中低密度發展。其中車站和市中心一帶以約5倍的密度發展,並隨著與市中心距離愈遠漸次降低,鄉鎮和接近後海灣一帶用地,地積比率約1至1.5倍,新發展區預計人口超過16萬人。研究計劃最快2019年正式動工,2024年首批物業入夥。
上述四大新發展區的土地,估計可於10年後陸續推出,政府近年已加快為新發展區展開諮詢研究工作,但當中亦存在不少變數,如去年4月有市民就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的司法覆核,亦連鎖影響上述的研究工作進度。此外,不少村民反對於北區大興土木,為發展計劃增添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