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一個重要工程,這個重要工程就像兩岸隔海要共建一座銜接兩岸的台灣海峽大橋一樣,海峽兩岸人民與政府都要同時動工,在精準的測量下,高低相同,方向針對,唯此,這條海峽大橋才能啣接貫通,終極統一的目標才能實現。
繼全國2012年對台工作會議強調:“要務實推進兩岸協商,全面深化經濟合作,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商談取得新進展,並且繼續為今後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要大力促進各領域交流,繼續加強文化教育交流,積極擴大兩岸人民往來,努力為兩岸同胞謀福祉,使交流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多台灣基層民眾。要不斷團結和匯聚一切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各界人士,不斷築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繼續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之後,賈慶林主席三月七日在參加全國人大台灣代表團討論時,更是突出了“政治基礎”,指出“要鞏固和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繼續按照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方針,促進國共兩黨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增進互信;爭取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求同存異,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發展兩岸關係。”
選後的第二天,馬英九說過,他沒有連任的壓力,但沒有連任壓力,但有歷史評價壓力,兩岸乃至海外,有許多人都解讀為是馬英九先生流露出他希望他自己能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千古的名節。不過,我個人卻認為,馬英九所感到的“歷史上壓力”是指他會給毀掉“中華民國”這塊百年的招牌,以及毀掉了國民黨在四年後繼續執政的根基。如果馬英九先生流露出他希望他自己能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千古的名節。馬英九對於北京的話意,以及台灣島內的呼籲聲音,不要聽之藐藐,而是應該有所作為。馬政府更該正視台灣島內統派的呼籲,立即著手責成“教育部”在教科書上“撥亂反正”,以符合“一中憲法”。
“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漫步從頭越。”獲得台灣超過百分之五十一的選民投予信任票的馬英九應該立足台灣,放眼大陸,胸懷“和平統一”壯志,進而為兩岸政策做出一套有追求統一目標的完整論述。唯此, 馬英九才能完成馬鶴淩老先生的“化獨漸統”的遺願,才能讓台灣人從意識形態上“脫胎換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闊,中國國民黨也才有可能長期執政,馬英九也就能在留下千古的名節。
去年,馬英九政府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時強調過,“台灣有責任讓其所享有的自由、公義等核心價值,以及民主憲政體制,成為引航兩岸關係的力量。”既然馬政府有這樣的定位和思路,就應該自信地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開渠引水,有所主動作為,尤其是兩岸文化協的簽定,更應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去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