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達開羅時,恰在埃及議會大選前夕,解放廣場上連續幾天爆發了激烈的示威活動。示威者主要是自由派,他們公開的訴求是要求臨時執政的軍方委員會立刻下台,把權力交給文官政府。
這個訴求有點令人費解,因為交權應是大選後的事,現在即使搞出一個文官政府,也不是民主選舉產生的。了解情況後才知道,在這個公開訴求背後有更為實際的目的。由於民調顯示伊斯蘭派的政黨將在議會選舉中獲勝,自由派只能得到很少席位,而自由派是2011年初埃及阿拉伯之春運動的主要力量,他們付出鮮血推動了革命,但現在眼看革命果實要落入別人的口袋,他們想阻止大選。
大選結果不出所料,伊斯蘭派的政黨大獲全勝,兩大伊斯蘭黨在議會中共得約73%的席位,而在示威中積極奮戰的一個自由派政黨“繼續革命”則只得到1.4%的席位。
為什麼伊斯蘭派的政黨能夠“摘取”阿拉伯之春的果實呢?答案要追溯到引發阿拉伯之春的三個深層原因:經濟發展失衡、文化價值困惑、外交政策不公正。
不公正的私有化帶來什麼
失業是引發阿拉伯之春的一大原因。埃及的失業率很高,但它的經濟增長並不緩慢,尤其是2006年至2008年,連續三年GDP年增長率都達到7%,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在受到世界金融危機重創的2009年仍能保持5%的增長率。
埃及的經濟增長應歸功於它自199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埃及曾有相當大的非市場經濟成分,譬如國有企業很多、不少商品價格受政府干涉等等。1990年代初,由美國資助的智庫“埃及經濟研究中心”(ECES)成立,推動了一系列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這些改革促進了經濟增長,但也帶來了潛藏的社會問題。
引起最多社會問題的一項改革是國企私有化。從實際後果來看,其問題一是增加了失業,私有化後的國企為了利潤最大化,減員增效,大量裁員。二是造成了壟斷,原有的私企大量收購自己行業中的國企,以擴大自己在此行業中的市場份額,譬如一個水泥跨國公司在收購了水泥國企後,就壟斷了埃及的水泥行業,其後果是大肆提價,禍及民生。三是引發了大量的腐敗,和穆巴拉克的特權圈子有關係的人趁私有化之機攫取國有資產,很多國企的價值被有意地低估,賤賣給這些特權者。結果造成優質的國企很快被特權者廉價買光,劣質的國企無人問津仍留在國家手中。於是國庫虧損了,特權者的財富巨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