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財政預算公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公開得還不夠詳細
當前的部委預算公開中存在哪些問題?調查中,“數字過於籠統”排在第一位(72.5%),“沒有回應老百姓的質疑”(71.5%)排在第二位,“只有數字,沒有相應解釋”排在第三位(59.8%)。
其他問題依次是:不夠細化(57.5%);沒有一目了然的圖表(45.8%);財會術語難懂(44.5%);公布位置不夠醒目,老百姓很難找到(40.8%);缺少與以前數據的對比(37.2%);只公布總數,沒有平均數(31.2%)等。
鄧淑蓮認為,目前的預算公開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部委公開預算的渠道太分散,各個部門都用自己的網站分別公布,老百姓需要登陸不同部門的網站查詢,不符合便利性原則;其次,公開的預算中往往缺乏要點,對於主要花錢的地方沒有明確說明;第三,功能分類不夠詳細,沒有分類到項目,也沒有標明每個項目占用多少資金。
“缺乏經濟分類是當前預算公開中的重要問題。”中國政法大學財稅經濟法研究所副所長施正文教授指出,經濟分類更能反映出錢具體花在了什麼地方。比如,一個項目功能分類說是用於教育,經濟分類則要解釋在教育這個大的範圍裡,工資、住房、車款各用了多少,這些指向的是錢的具體去向。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張光認為,當前財政預算公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公開得還不夠詳細。他表示,如果在2016年之前能完成預算全本的公開,就會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暗箱操作的情況。
“如果預算公開得夠詳細,很少存在老百姓看不懂的情況。” 鄧淑蓮指出,當政府預算公開做得很規範,社會上就會有相關的討論出現,財政專家也會站出來作解釋。這時候,老百姓就會知道面對預算公開應該問什麼、向誰問、如何找資料。而當老百姓會看、會問了,預算公開將會被進一步推進到更高的水平。
未來部委公開預算應具備哪些特點?調查中,獲選率最高的前三項分別是:“通俗易懂”(74.6%)、“足夠公開”(70.2%)、“詳細”(67.4%)。其他依次是:“直接”(46.8%)、“能耐心解釋”(46.7%)、“簡明”(40.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