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16年過去了,鹽城市政府至今都沒有歸還修建新長鐵路的借款。”近日,有鹽城市民向現代快報(微博)反映,“為修新長鐵路,1995年鹽城市政府發出籌借鐵路建設資金的通知,次年各縣(市)區從單位職工工資中強行扣除借資款,金額高達一個多億,到現在都沒有確切的還款時間表。”
據現代快報報道,記者在鹽城調查了解到,1996年,因修建新長鐵路,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鹽城市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向全市百姓借款1.129155億元。
按照借款收據的約定,“所借資金在鐵路五年建設期間不計息,鐵路運營後按銀行同檔利率分三年還本付息”。
2005年,新長鐵路建成投入運營。按照當初的承諾,此時就將開始還款,到2008年,政府所借款項就要還清。但新長鐵路如今已運營7年,還款還沒開始。為了讓政府盡快還錢,不少鹽城市(縣)兩級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奔走呼籲,多次提案,督促政府還款。但每次得到的答覆都是:“市政府很重視,會盡快解決這一問題。”
今年5月9日,面對記者,鹽城市交通運輸局的答覆依然是:“只能說是快了,會盡早兌現還款承諾。”
鹽城市人大代表朱廣雲認為,政府不能失信於民,老百姓的問題應放在首位,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必須制定具體的還款時間表。
地無寸鐵
鹽城全民辦鐵路
關於鹽城當年建設鐵路的背景,振興鹽城北京咨詢委員會的一份資料說:解放後,鹽城一直是我國商品糧商品棉的重要生產基地,加工工業迅速發展,大量產品輸出,大批原材料和能源調入。
可鹽城方圓1.5萬平方公里“地無寸鐵”,物資全靠船舶運、汽車拉,運量有限,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許多外商和港台同胞想到鹽城投資,一經考察,交通太不方便,特別是沒有鐵路集散物資,都望而卻步。
據鹽城籍原海軍大校季陽林、振興鹽城北京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季陽林出版的《雕像在鹽城》一書披露,1987年,在層層呼籲和關懷下,一個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築路計劃提出了:在蘇北沿海修築一條鐵路,以分流京滬線客貨流,發展沿海經濟。經過數番實地考察論證,計劃漸漸成熟,最後相關國家領導人一錘定音,肯定了這個計劃。
“蘇北築鐵路有必要嗎?有運量嗎?”《雕像在鹽城》一書記載:當時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面對這些疑問,原鹽城市政協主席祝斌則給他們算了一筆賬。淮、鹽、通三市每年消耗煤炭1000多萬噸,大部分用火車從山西等地運到秦皇島、天津、青島、徐州、浦口、鎮江、無錫、上海,再通過海上、內河航運和陸上迂回運輸,幾經周轉才運到三市。每一次裝卸折騰要損失3%-5%,平均運價比蘇南地區高出70%,嚴重削弱了三市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如改用鐵路運輸直達,不但時間短速度快損耗小,單是運費,每市每年就可節約幾億元。
“1992年國家計委批准新長鐵路列項。按照計劃,新長鐵路由國家和地方合資建設。”據介紹,為組建江蘇省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江蘇省政府給鹽城下達的注册資金是9200萬元,要求在1996年一季度注册完畢。
在此背景下,鹽城市也動了起來。由於政府財力不足,鹽城市迅速成立了鐵路籌資工作領導小組。這是一個高規格的籌資小組。組長由市長徐其耀擔任;副組長分別由副市長袁世珠、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守敬、市計經委副主任袁茂鴻、市財政局局長張炳賢擔任;成員由市委宣傳部、人事局、財政局、工商局、軍分區政治部、總工會、機關黨委、監察局、鐵路辦等部門負責人組成。
之後,鹽城市開始發動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借款行動。據記者了解,鹽城市政府修建新長鐵路籌資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市委、市政府“快上鐵路”的戰略,貫徹“全黨動手,全市動員,全民辦鐵路”的方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