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兩岸和平協議
2011年馬英九曾拋出兩岸可洽簽“兩岸和平協議”,隨即引來台中美各方質疑,更被競爭對手直指這是為兩岸統一鋪下的道路。在當時為杜絕爭議的情境下,馬英九隨即重申,台灣推動洽簽“兩岸和平協議”是為了讓兩岸和平的現狀得以制度化,並沒有時間表,且一定會符合“十大保證”,包括:“一個架構”,即在“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兩個前提”是國內民眾達成高度共識,兩岸累積足夠互信;“三個原則”是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四個確保”則是確保主權獨立與完整、確保台灣的安全與繁榮,確保族群和諧與兩岸和平、確保永續環境與公義的社會。此一構想早在2005年前國民黨主席連戰赴大陸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會談時,了台灣長遠的未來與下一代的幸福,決定要將先有的和平制度化、法制化,隨即把簽署和平協議作為五項願景之一。
馬政府在任內不斷致力於改善兩岸關係,在“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並在“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兩岸互動下,以“對等、尊嚴、互惠”的原則,建構了長期、穩定、制度化的兩岸關係。透過此制度化之協商,兩岸重新開啟了對話,至今已舉行7次“江陳會談”,共簽署16項協議並達成一項共識,第8次“江陳會談”也即將召開。這些具體措施均是在兩岸發展穩定和諧之局面下所產生,可知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為台灣創造了良好的經營環境,也為台灣的企業帶來可觀收入。
由歷史層面觀之,兩岸仍為敵對關係,儘管近年交往頻仍,但也是這二三十年來的事;既然存有潛在的敵我關係,就無法讓人民安心、放心,對人民而言,能平安生活,是最基本需被滿足的。所謂“平安”,就是人民可以安全、安定、安居樂業在自己國家中生存,沒有和平,就算經濟發展再怎麼蓬勃,隨時都可能化為烏有,人民將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提心吊膽,人心惶惶,進一步影響到兩岸未來發展。和平是一切發展的前提,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亦是全民共識。和平協議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國安”議題,隨著兩岸和緩情勢發展下去,遲早需去面對的,“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是著眼未來,面對兩岸未來發展,這絕對是好事。
肆、兩岸對平潭綜合實驗區看法差異
兩岸彼此制度的差異,也造成了兩岸關係發展的阻礙,以近來兩岸最熱門的話題“平潭綜合實驗區”為例,在大陸一系列的平潭優惠政策出台後,台灣官方也不得不表態,因此,近來兩岸為了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可說是產生了不少意見爭執,自大陸公布平潭大舉招聘台灣人才開始,先是台灣對平潭實驗區“一國兩制”的政治疑慮,進而牽涉到兩岸人民條例的法律問題,大陸也對台灣方面過於被動產生不滿,直到現在馬英九公開表態,認為應在ECFA的基礎下談,而國台辦也明確說明平潭乃經濟項目,並非政治項目,平潭要真正成為兩岸的攜手共進的未來藍圖,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先屏除台灣內部對於平潭的政治性解讀,回歸到單純的經濟面來看,平潭綜合實驗區最大的賣點,就是身為主體的平潭島為大陸距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區域,也因此平潭試驗區成為了大陸海西區計劃的軸心,也是大陸方面指定為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試驗區。但目前全島仍在開發階段,基礎建設嚴重不足,這也正是台灣最疑慮的一點,平潭投資環境尚未完善。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中央及福建省投入可觀資源,平均每天投入約人民幣1億元,預計今年將砸下人民幣600億元從事基礎建設,預計“十二五規劃”期間將爭取投資人民幣2,500億元,在大陸“舉國體制”的作事風格以及過去廈門島的成功經驗下,將平潭建設成另一個廈門並非空口白話。
在兩岸關係方面,台灣政府對於平潭的態度,就目前事後的角度來分析,可說是從過去就能看出端倪,不管大陸公布任何關於平潭建設的消息,台灣政府的態度大多是三不一沒有,也就是“不贊成、不反對、不說明、沒有回應”,而大陸也因如此誤判了情勢,認為是放任民間先行,靜待水到渠成,直到平潭打著共同管理的口號,公開對台灣招聘人才,觸動了台灣政治的敏感神經,才不得不站出來表明態度。
在用一國兩制回絕了平潭案後,兩岸關係顯然出現了小波動,吳伯雄對胡錦濤重提一國兩區,顯然是希望運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精神,讓兩岸能化解因平潭案而起的歧見,回歸到穩健對話上面。台灣政府對於兩岸互動,至少在求同存異這一點上,是採取了正確的策略,但求同存異也必須對話雙方都有共識才可能達到。
平潭一事點醒兩岸對於彼此關係發展進程的不同看法,不可否認,由於兩岸制度先天上的差異及分離,兩岸確實還需要時間來建立及鞏固信任,而目前持續且密切的往來,正是累積信賴的最好方式,也在台灣本次“總統”大選中獲得了證明,俗話說“欲速則不達”,不就說明了求快不見得會帶來立即性的正面效益,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兩岸對目前關係發展的步調本來就不可能一致,連大陸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及作為,更何況是台灣,而且兩岸關係還參雜著許多外在因素,更不容輕言犯錯。
伍、兩岸如何共同推動平潭開放開發
一、台灣應修正兩岸關係條例,以符合兩岸共建共管之需要
大陸福建省長蘇樹林來台推銷平潭特區,遭到限制不得招商;湖北省長王國生來台,也被嚴重警告不得招商。甚至台灣要懲處任大陸公職的台商,讓許多台商感到憤怒。反觀大陸,在台資企業聯合會成立五周年的宴會上,大陸國台辦邀請了台資企業代表在北京召開政策說明會,目的在解決大陸中小企業台商融資困難問題,而大陸銀監會也正規畫放寬貸款限制,提供台商適時的資金融通,目前陸銀提供台資企業周轉的融資已達人民幣一兆多元;未來還會逐步開放台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讓台商更便利。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相較於大陸的寬鬆,兩岸交流事實上在台灣有著諸多的限制,也成為兩岸互動的絆腳石。近兩年來,大陸各省市首長來台推廣觀光旅遊成為了一種風潮,台灣產品也在此種風潮下,得到了銷售機會,往往一下單就是幾百萬人民幣。這種模式對兩岸人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交流互動模式,對兩岸的經濟發展也直接受益;有時還會順道帶來當地的文化和美食展演,進行文化交流,其中有許多台商總會有興趣問及投資情況,這樣往往遭到放大就認定其為招商或“置入性行銷”,其實這種做法,反而使兩岸利益遭到損失,但台灣總是拿放大鏡緊盯他們的行程,是否有越軌的行為。
現在台商要自己到大陸去闖蕩,往往面臨沒有方式或者管道取得資訊,以至於要透過中間人,也增加了遇到詐騙事件的機會,如今大陸各省市紛紛跑到台灣來說明,等於是幫助台商了解情況,實在不必大張旗鼓的禁止。而在大陸經營多年的台商,為了和地方建立良好關係,往往都會身兼所謂的名譽職,也沒有什麼權力,只是面子上好看,做事方便而已,且大陸許多企業幾乎很少民營,很容易就掛上公職頭銜,失去了這個頭銜,往往就等於失業,台灣此舉,無疑就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2012大選結果關鍵在於兩岸關係,也就是說目前發展方向已獲得民眾的認同,未來更應該在既有的成就下推前,尤其是ECFA的後續協商,在產業合作和金融互利上能有新的進展。兩岸關係條例在過去是有著歷史定位存在,不過法令應與時俱進,尤其是有關罰則的第三十三條,已成為了兩岸互動最大絆腳石。台灣對於台商反應可能被懲處的憂慮以及大陸官方來台不能招商一事,宜加適時檢討修正,讓兩岸互動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