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 (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記者 文畢真 單寧)馬英九勝選後,兩岸關係步入鞏固深化的階段。但近來台灣島內一些民意調查機構發表的民調,卻顯示島內民眾對兩岸、對中國的認同度出現了大幅下降。就此問題,中評社記者專訪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劉院長指出,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根子在於島內部分民調機構所作“中國認同”的民調出現偏差。
劉院長表示,類似有關“國家認同”的民調在島內已經持續進行了近20年以上,一般人覺得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轉好,台灣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應該同時升高才對,但何以民調結果卻完全相反呢?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劉院長指出,對於台灣的類似民調須要謹慎,應該回頭來認真分析這些“民調”命題是否嚴謹,到底有沒有偏差,看看他們所謂的“中國認同”、“台灣認同”到底指的是什麼。
90年代初,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民調數字高達95%以上;劉院長表示,如果當時這個“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話,那麼我們今天的對台工作顯然遭遇了重大挫折。如果不是,那又得倒過來看了,現在有百分之十幾的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里的“中國”如果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話,是否可以推論出僅僅過了約20年,就有300萬左右的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果如此,可以視為大陸對台工作的重大成就。我們進一步要問的是,為何那些“吃台灣米、喝台灣水”的人不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難不成台灣社會出了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