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多年來,大陸對兩岸關係研討會是完全開放、全力支持,特別是今年三月在雲南騰衝舉行的第十屆兩岸關係研討會,大陸主辦方甚至還邀請羅致政等民進黨籍人士以學者身份參會,顯示出大陸方面積極、寬容、開放的姿態。反觀三個月後,“陸委會”拒絕大陸具官方身份的學者入台參加學術研討會,甚至要求台北會談主辦單位把主題“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中的“認同”和“互信”字眼改掉,明顯是不准學術界討論兩岸政治互信及兩岸認同問題。大陸與台灣在兩岸交流合作方面截然相反的態度和做法,更加凸顯馬當局逆潮流而動的狹隘心態和短視之見。
兩岸不但在政治對話互動方面出現“制冷降溫”勢頭,在兩岸經濟合作更是進入了“先易後難”的“難階段”。眾所周知,兩岸在投保協議方面及早達成協議對雙方來講都是至為重要的,特別是對台灣來講,能夠切實保障台商在大陸的合法權益,但因為兩岸投保協議具體牽涉兩岸各自警察權的使用、法律規定的配合以及司法審判與流程的調整,實際上已經遠遠超越“純經濟事務”的範疇,而且具有跨領域及範圍廣的雙重特性,談判的難度自然拉高。而兩岸投保協議早從第六次陳江會談就納入兩岸協商議題,歷經第七次仍無法如願達成。如今第八次陳江會再次延期舉行,已經充分顯示出兩岸在經濟議題方面已經進入“深水區”。
兩岸經濟商談越往前走,就越是會遇到涉及兩岸主權、行政、立法、司法等諸多敏感政治層面的因素,部分協議若無更強的兩岸政治互信基礎、深入對話交流,要繼續推進將愈發困難。兩岸經濟協商在客觀上存在的頗高難度,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會為過去四年大步向前的兩岸經濟合作起到“刹車”作用,也會為兩岸關係起到“制冷降溫”的作用,這就需要兩岸當局和相關部門拿出相當大的勇氣和智慧,從促進兩岸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共同面對,妥善處理,必要時彼此還應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和犧牲,惟此才有可能使兩岸經濟合作成功渡過“深水區”,順利抵達互利雙贏的新彼岸。
此外,造成目前兩岸關係趨冷的更重要原因在於,台灣方面始終沒有完全摒棄僵化封閉的思維,在兩岸事務中常常以政治因素為兩岸交流互動設置人為障礙,只求利己不求雙贏,這種人為“制冷”因素對兩岸關係順利發展更具破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