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岸ECFA為例,雖然ECFA的內容覆蓋廣泛,但核心只有一個,就是大陸對台灣的讓利。以第一批早收清單中的農產品為例,大陸開放台灣部分農產品免關稅銷大陸,台灣方面還要求“常態性採購”、“不要政治採購”等等,但大陸農產品卻不能越雷池一步。即使台灣不生產的作物,也限制不能進口。有些大陸優勢農產品,只好繞行第三地到台灣。因此ECFA表面上看是兩岸自由貿易協定,但在很大程度上卻是一份大陸對台灣的讓利清單。
這樣一面倒的大幅讓利,台灣方面卻還嫌不夠“體貼”,還急切要求大陸方面進一步開放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台灣本已疲弱的經濟競爭力在ECFA的“溫床”上不但得不到鍛煉和提升,反而更會滋生“等、靠、要”的自私心態。退一步講,未來就算大陸官方同意進一步讓利,但大陸民眾卻不見得會買帳,由此造成的兩岸民眾間心理上的誤解和隔閡有可能越來越大,這或將成為未來兩岸關係趨冷的民意因素。
另外,就備受矚目的陸資入台一事,馬當局明顯懷有恐懼保守的思維。面對島內各界呼籲擴大陸資赴台投資的聲音,馬當局卻以新四大“安全原則”,即“在不影響台灣安全、社會觀感,並且對島內產業發展有正面助益、不衝擊島內產業”等四大原則作為回應。這些原則不僅反映出馬當局對陸資過度防範和歧視的思維,也反映出台灣只求利己不求雙贏的自私心態,也難怪陸資“望台興嘆”了。
再如對海協、海基兩會互設辦事處一事,相較大陸方面積極、開放、務實的態度,台灣方面卻因種種政治考量而一拖再拖,為兩岸經濟合作設置人為障礙。對於陸生赴台就學,台灣當局鬆綁“三限六不”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嚴重阻礙兩岸青年互動和學術交流。以上台灣當局這些狹隘、落後的心態和泛政治思維都成為制約兩岸關係順利發展的人為“制冷”因素。
綜上所述,當前兩岸關係中出現的“制冷”因素涉及多層次多領域,既有國際政治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兩岸互動交流中客觀存在的制度性因素,更有台灣當局出於“自我保護主義”的狹隘、僵化思維。這些消極因素不除,兩岸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就有可能受到阻礙甚至發生逆轉、倒退。如何迎難而上,化消極為積極,化挑戰為機遇,著實考驗著兩岸執政當局及兩岸廣大民眾的勇氣與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