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還是二次污染惹爭議
與高昂的建設、運營成本相比,垃圾焚燒發電造成的二次污染則更為棘手,民意的反對成為多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遇到的“攔路虎”。
據媒體報道,秦皇島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就由於民眾的反對而擱淺。據了解,該項目擬投資2.2億元,原計劃2011年8月竣工,但由於遭到周邊上萬名村民、37個村委會抵制,於2010年底停工。目前,這場風波已從最初的環保事件演化為司法訴訟。當地村民兩次向國家環保部申請行政複議,並行政起訴了河北省環保廳。
這樣的事例在垃圾焚燒發電領域並不陌生。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英、重金屬離子讓民眾“色變”,這也被垃圾焚燒業主燒方歸結為我國垃圾質量不高的原因。
“在我國,民眾現在還沒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李秀果告訴記者,垃圾分類對每個家庭來說是舉手之勞,但對垃圾焚燒發電來說,就能減少大量成本。
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環境經濟與管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李宇軍專注於垃圾管理研究,談到垃圾分類時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和國外不同,我國大多數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熱值低、成分複雜,用於垃圾焚燒發電時成本比較高。”她說,垃圾焚燒時需要添加大量的燃料助燃,使得垃圾處理和發電成本大幅度提高。
有專家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垃圾焚燒產業的市場化,從垃圾處理前端做起。只有垃圾處理前端市場化程度提高,才有可能調動居民垃圾分類收集、減量的積極性,推進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才能保障垃圾量的高質量供給,從而減少垃圾焚燒發電產生的污染。
李秀果向記者透露,實際上垃圾焚燒發電產生的二次污染,技術上正在逐步改善,二惡英等有害、致癌物質的排放正在減少,即使是最讓人頭疼的重金屬也有了降解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