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潮:
4人一天割稻7畝2分
與政治局委員中其他幾位插隊知青不同,李源潮是農場知青。位於江蘇大豐境內的海豐農場最早是上海農場的一個分場。李源潮是第一批5000多名“老知青”中的一員,待在仿部隊建制的海豐農場慶豐二隊,當時還用“李援朝”的名字。和他一起下放的知青梁鐵旦回憶說:“我們四人一天割稻7畝2分,那時秋收很緊張,農活很艱巨,雖然很艱苦,但大家看到勞動成果,心裡很高興。”如今在上海知青紀念館展覽室,館藏資料中就有當年李源潮所在知青點的考核記錄等。
1998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李源潮帶著妻兒從北京回大豐“探親”。他回憶起當年在這裡挖河挑泥時的情景:工棚就建在海堤邊,有時夜裡會突然漲潮,海水一直漲到床邊,被子全濕了,人要趕緊往堤上跑。興致很高的他還讓兒子當了一回“挑河工”。
張德江:
100多人中第一個入黨
1946年11月4日出生的張德江,在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中算是年輕的。在他的簡歷中,明明白白寫著“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太平大隊知青”,他也是一名插隊知青。
“插隊知青”的全稱是“上山下鄉插隊知識青年”。因為“停課鬧革命”而被耽誤了正常學習進程的1966年的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在校生,又被習慣稱為“老三屆”。“老三屆”中資格最老的,當然是1966年沒有機會入讀大學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習稱“老高三”。張德江便是其中之一,他1968年11月到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下鄉。
“這些小青年每天參加完生產隊勞動收工回來就到籃球場打籃球。”當時的老會計邢錫國說,“張德江是七隊集體戶的戶長,他是這些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在知青中很有威望。”生產隊裡的什麼活兒張德江都干,鏟地、割莊稼、上山冬采,趕車拉燒柴,放爬犁,有些當地小青年都沒有他這種吃苦的勁頭。他是生產隊的政治隊長,經常代表七隊在大會上講話,講得條條是理兒,比老百姓想得還周到。春節集體戶的同學們都回家和親人團聚去了,他就主動留下來看房子。
在隊長胡乃和政治隊長張德江的帶領下,太平七隊很快就走在了全大隊的前面。當時學校的老師每月才拿30元工資,而每個社員一個月平均能收入100餘元。張德江由於表現出色,成為100多名下鄉知青中第一個入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