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曾聯合門戶網站做過一個關於公車消費的調查,在回答“你對目前公車使用現狀怎麼看”這一問題時,有45.42%的人認為“豪華公車進口公車比比皆是”,有54.08%的人認為,“違規使用,公車私用十分常見”。
“現階段地方上的一些嘗試值得肯定,中央的法規制定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試圖通過一部法規來徹底解決‘三公’領域存在的問題,有點難。”王敬波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目前中國社會在解決“三公”問題時,還存在著一些根本性的難點。
“一個是‘積習難改’,在整個行政管理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尤其在公務接待中,吃飯規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對來訪者的尊重程度,形成了行政管理中一個非常不好的風氣;第二個是‘積弊難消’,就是這種風氣在整個制度中已經潛移默化地造成了很多弊端,這種弊端是自上而下的,滲透到了地方行政管理的各個領域中去了,包括行政資源的浪費、奢靡的風氣,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掉;第三個是‘積重難返’,實際上中央多年來一直在強調行政管理厲行節儉,但是這麼多年來很多制度都沒有嚴格去執行,所以這些不良的東西時間長了,想要通過一個條例徹底扭轉,是有難度的。”王敬波分析道。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有兩個原因導致了‘三公’領域問題嚴重。一是,目前相當多的‘三公’費用在預算外迴圈,很難掌握具體數目;二是,在地方政府預算及其執行的權力分配格局中,實際決定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既是預算的編制者,也是預算的執行者,外部難以監督。”
王敬波也強調,從長期來看,解決“三公”領域問題,首先還是應該強化預算管理,保證預算的科學性,如果預算本身不科學,不能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和事實變化,就很難達到剛性的作用,實施中會被扭曲。
其次是完善和落實整個公開體制,引入社會監督。“這些年的‘三公’改革主要是靠政府部門內部的自我監督,但現實是,地方政府部門內部的很多人都是現有‘三公’制度的受益者。如果地方政府部門內部的一項改革,遭到系統內部極大多數人的反對或是不配合,改革是很難推行的,自我約束也會沒有動力。因此要啟動一個更強大的外部監督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