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為《台海風雲見證錄》題詞。 |
其二是它的連續性和前瞻性。博東教授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涉入對台現狀研究,二十多年來無論遇到何種困難與挫折,他都一往無前、無怨無悔,始終保持著對台灣問題研究的高度熱情和關注,承擔了大量的涉台調研課題,長期筆耕不輟,因此這部文集保持了較好的時間連續性。通讀文集,讀者從中可以很清晰地把握近二十餘年來台灣政局以及兩岸關係的發展脈絡。同時,博東兄的研究成果還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如他較早地預見到李登輝的“台獨”傾向、民進黨在台灣政壇上可能扮演的角色,並且在1999年就已經預見到民進黨上台執政的可能性,以及它上台執政後對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可能帶來的影響。在民進黨2008年下台後,又較早地預見到民進黨重新崛起、卷土重來的可能性等等。
其三是它的政策性和實踐性。博東教授的學術研究不是書齋式的,而是充滿實踐性。台灣問題是熱點問題,多年來,博東兄作為兩岸知名的台灣問題專家和國台辦所倚重的智囊學者,一直以自己研究成果積極為國家對台工作獻計獻策,並經常出席各種內部召開的咨詢會議,從對台戰略到政策策略,多方提供決策建言,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和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了突出貢獻。不僅如此,作為一個民間學者,他始終站在“反獨促統”的第一線,每逢台海發生重大事件,博東教授往往在第一時間接受海內外媒體的採訪,發言發聲,並緊跟形勢的發展,撰寫了大量文筆犀利、發人深省的時事評論文章,針砭時勢,抨擊“台獨”言行,解讀大陸對台方針政策。因此,他被台灣媒體稱之為大陸的“發言學者”,記得我也曾在私下半開玩笑地講過,徐教授是大陸對台“民間發言人”。從這部文集的“採訪報道篇”及“時事評論篇”中可以看出,這並非虛言。
博東兄對台研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不是偶然的,除了理論功底扎實之外,再有就是他的刻苦與勤奮。台灣《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楊憲村說:“徐教授的對台研究工作相當敬業,一直令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作為一位研究民進黨問題的先行者,徐博東多次來台從事交流訪問,我看著他由‘中央’到基層,由城市到鄉村,不厭其煩,深入其境,想方設法與民進黨人士接觸,從不放過任何機會。我常因代他安排而被煩得不堪其擾,但他這種治學態度和求知的精神則令我感動……”另一位台灣知名學者尹章義教授也說:“能夠像徐教授這樣,案頭功夫和實際調查研究都如此精深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正因為如此,博東教授才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台灣的政情發展和社會脈動,尹章義說他的文章“燦然可觀”,不少預測都相當精准,“民進黨取得政權的過程、執政後的表現和給台灣所帶來的嚴重傷害,不幸都被徐博東這個大陸學者一一料中了”,陳水扁和他的團隊“只是照著徐博東事先寫好的劇本表演罷了”。就此而言,博東教授的這種兢業精神是很值得年輕學者學習和傳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