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蒙、狂飆、反思》專書,匯集所有老保釣的故事,回顧就是前瞻。(圖/台灣清華大學提供) |
中評社桃園8月30日電(記者 黃文杰)這次採訪撰寫老保釣系列故事,愈研究感觸愈多,畢竟1970年代留美學生,為了捍衛領土疆域,自發性的示威遊行,意外碰上中美日台四方關係微妙的變化,滿腔熱血、慷慨赴義的熱情突然被澆熄,必然走向路線分裂,這給新一波的保釣運動知道,"回顧其實就是前瞻"。
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劉容生介紹老保釣運動歷史,記得他用了很幽默的話來形容,"這就好比,大家信仰同一種教",只是老一輩人,對信仰有自己的堅持與看法,年輕一輩不見得會傳承自己父母那一輩的信仰,另外,再激昂的信仰,也會面臨生活的平淡,怎樣延續保釣精神,似乎比緬懷保釣轟轟烈烈的歷史更重要,你也會驚訝,怎麼身邊這麼熟悉的政治團體或是社會運動,追溯源頭,竟然都是"那一年的保釣運動"。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生長的時代背景和文史環境,每一個人都面對該時代的挑戰,都應該承擔時代給予的責任和使命。
循著劉容生副校長的建議,我們回到2009年5月台灣清華大學主辦的國際論壇,努力把所有老保釣人士找回來,從不同層面去探討,最精彩莫過於"釣運的精神與實踐",特別是楊貴平"滋根運動"現場口述,台灣不再有早年白色恐怖的言論禁忌,說起深入大陸偏鄉助學,劉容生說"聽到最後,差點掉眼淚",這些都已經整理成書。
喬龍慶,當時是美國科技教育協會(Education And Science Society,簡稱ECC)理事。她提到,保釣運動,促使許多人改變了對人生的看法,選擇了不同道路和方向,但是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都希望為國家做點事,盡一份力量,主修教育心理學的她,一直從事教育工作,中國開放後,與夫婿呂克群數次訪問大陸,目睹當時百廢待舉的情形,心情沉重和焦急,深知必須從教育著手,教育是解決國家和個人困難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