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建設方面,郭樹清強調要加快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同時在更大的金融體系框架內,力推債券市場、呼籲社保、險資等各類長期資金入市;並通過重啟國債期貨、推動高收益債券發行和引入銀行理財投資等具體政策,實現債券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和傳統銀行體系之間的“互聯互通”。這一系列政策的長遠目標,是將原來因市場割裂而飽受“資金推動型”波動之苦的證券市場“資本池”,變成整個金融體系相聯通的“資本湖泊”,進而充分發揮證券市場在整個金融體系中靈活高效的資源配置功能。
郭樹清“鐵腕”推動改革,令市場耳目一新。但是要革除多年積弊,顯然非一日之功。到了真正觸碰各方利益格局的中盤博弈時,會不會依舊陷入舉步維艱的泥沼?金融體系的變革是一個深具整體性和關聯性的“系統升級”,證券市場自身的改革,如果沒有其他相關領域的改革跟進,亦很難維持此前“單兵突進”的改革步伐。
即便郭樹清新政嚴格執行,中國股市仍然積重難返,這和它創立之初的宗旨有關。“資本市場的主要目的是對資金的有效配置。而中國股市當初成立目的不是讓企業融資。上世紀90年代一開始上市的中國公司都是很差的,政府把不能解決的企業推給銀行,銀行把不能解決的企業推給社會。這就讓中國股市先天發展不足。”此外,芮萌指出,中國的股權結構相對集中,無論是國有股還是非國有股,都是一股獨大的現象。即便有了大小非,股權分置改革以後,仍是幾股獨大。而西方是扁平式或極度分散的股權結構。
經濟學家易憲容強調,中國股市的誕生和發展目的只有一個:為國有企業脫困。先是國有中小企業圈錢脫困;然後,絕大多數大型國有企業紛紛進場;最後才是給中小民營企業分一點羹。由此,政府不僅對股市信用進行完全的擔保,而且還主導了整個股市的分配運作,主導著股市的利益分配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股市政策不僅決定了哪家公司能夠上市、上市的價格及融資額,也決定了公司上市的方式,從而使得股市行情的好壞、股票指數的高低也完全取決於政府的股市政策。股市的利益關係就在這樣的市場語境下形成,這些東西一旦形成制度,一定會有嚴重的“路徑依賴”,即整個股市文化、市場體制、運作方式都會朝這個方面發展,希望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來改進,使股市走上健康之路是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