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12日電/出版人王乾任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如果說,高行健先生是第一個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那麼,莫言先生就是第一個以中文書寫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二○○○年時,高行健雖然得獎,畢竟是用法文書寫,可以說,只是華人得獎,得獎的其實是法文作品。
文章說,莫言先生得獎,某種程度上來說,成就比北京成功申奧且辦完奧運還要來得大,那代表中國作家的創作水準被世界肯定,這樣的成就,不是靠砸錢就能辦成。不過,不砸錢其實也辦不成。我想談一談,較少為國人所知道,中國為了能夠早日擁有一個中文書寫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在文學作品的推廣與翻譯上,所下的一些工夫。說穿了也很簡單,就是砸錢辦刊物、搞翻譯,將中國的作家的好作品盡可能往國際上推廣。
中國政府為了將中國文學推向世界,有一份專門向全世界的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乃至其他世界級文學獎)的評審委員們,介紹中國文學作品的期刊通訊(各種主要語言都有,或許可以想像成“文學作品版的《光華雜誌》”)。每一期的內容,都是在向全世界的漢學家(以及可以從事中文作品翻譯的可能人選/機構)介紹中國的文學創作,讓全世界能夠盡快了解中國的文學作品。
文章說,除此之外,早前幾年,中國政府的出版政策中便定出了“走出去”的政策目標,中國政府可以補貼中文創作的外文版權授權、翻譯費用,如果有外國出版社願意出版中文創作的外文版,一切好談。多年來的努力,中國知名作家,總有個五六種世界主要語言的外文版本問世。簡單來說,對岸相當積極的向全世界推銷自己國家生產的文學創作,讓外國人多些機會看見中國作家的作品就對了!
|